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颌骨发育性畸形是正颌外科常见病症,对畸形性质的合理分析和针对性的手术设计,是达成功能与形态俱佳的矫治效果并且减少术后复发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矢状面内下颌升支与下颌体的径向关系,结合下颌角度的向量分析,对正颌外科手术前后下颌骨乃至面下三分之一的改变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矫治效果的因素,并初步阐释导致畸形形成的内在机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本院正颌外科2006年至2010年正颌手术矫治的下颌骨矢状向发育过度畸形患者30例,排除颞下颌关节真性肿瘤及外伤继发畸形。由同一测量者分别在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月侧位头影测量片上,以S-N连线顺时针旋转7°形成的HP平面为X轴,建立X-Y坐标系。将下颌角点Go(Gonion)代入坐标原点,连接关节点Ar(Articulare)和颏下点Me(Menton)连线。分别以Ar-Me中点及其与∠Ar-Go-Me角平分线的交点,建立两组矢状向量。两组向量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其差异,以验证不同向量建立方法的偏倚度。同时组内分析患者的面下三分之一在手术矫治前后的差异变化度,并结合临床检查评估,阐释术后颌骨形态、功能、矫治效果稳定性与向量变化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散点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探讨了一种新的下颌骨生长型分析与正颌外科愈后疗效评估方法,通过建立矢状向量坐标,实现了同时包含下颌升支与下颌体的径向关系及下颌角度的新评价指标,以其单一参数变化更直观简捷地体现了影响面下三分之一功能与形态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分组数据及散点图统计分析,显示了其变化度与术后矫治效果及长期稳定性具有相关性。结论:利用单一变量同时表现长度与角度的变化,包含了影响畸形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与正颌外科矫治的术后功能、形态疗效及长期稳定性预测具有相关性,具有指导临床针对性诊疗牙颌面畸形的实际意义和可行性。同时,通过散点图分析,可望建立正常人群的标准数据,进一步可在儿童早期牙颌畸形患者,通过矢状向量分析,判断其骨性畸形的发展趋势,以利正畸与正颌外科合理制定长时跨度的序列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