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队的群体凝聚力研究综述

来源 :第8届中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yl1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35年Lewin提出群体动力学的概念以来,心理学界开始日益关注对群体动力的研究,使运动队的群体凝聚力问题,逐渐成为运动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以往研究所涉及运动队凝聚力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凝聚力变化的重要因素等内容,简要分析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分析了目前机械制图习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习题的趣味性、工程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手能力的做法.
从我国体育舞蹈发展历史过程来看,体育舞蹈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尚需一段努力的时间.从科研角度探讨选手性格的文章,目前还很少见到.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我国体育舞蹈选手的性别、年龄、舞种及训练水平与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差异,从而总结出体育舞蹈选手性格的发展规律.
目前,技能学习中,主要关注的是运动领域自我组织的构造,以及自由度问题,一个好的基本的理论是实用的.本文主要对运动技能学习和控制中,新兴的两个理论进行了论述,旨在引导更多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对此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为体育教学和运动实践提供依据.在这里提出了两种理论的现状,虽然仅仅是提出异议的一个开始,但是为体育运动中练习角色的原则性考虑提供了一个基础.
体育舞蹈教练员普遍认为,从事体育舞蹈项目的选手,基本功要扎实、技术要全面,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够充分表达各种舞蹈的文化底蕴和舞种风格;同时选手要有良好的外貌形象、较好的体形与气质,这些都是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必备条件,可见选手的气质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清华大学学生运动员,他们同时具备了清华大学学生和学生运动员双重身份.在学生运动员的生涯发展过程中,以这两种身份为基础建构的社会认同体系在其认知和行动方面都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初步的观察显示,这两种身份所代表的特质差异明显,对主体发生作用大小也不一样.双重身份对人的行为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清华大学学生运动员所具备的双重身份对其在社会认同需求被满足状态上的影响,以及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比赛成败归因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比赛成功后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努力、身心状态、他人帮助和能力;比赛失败后觉察到的主要原因是身心状态、任务难度、能力和努力.运动员对比赛的归因与教练员对比赛的归因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成功比赛的归因,在他人帮助、身心状态和能力上教练员显著性的高于运动员;对于失败比赛的归因,在任
根据国家先后4次测试公布的7-18岁城市汉族学生体质调研的原始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建立城市青少儿生长发育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10年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期望值,为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和掌握城镇青少儿生长发育状况,提供信息和参考数据.
本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体育运动方式问卷,调查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方式.调研结果表明:多校区高校大学生在SCL-90除抑郁、敌对、偏执外的各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大学生的长久体育锻炼动机已形成主流;大学生的短期体育锻炼明显地有益心理健康;大学生长期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预期结果不容乐观.针对调研结果,本文探讨了多校区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频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青少年阶段是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面临着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双重任务,身体自我是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对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在青少年阶段有着特殊的意义.目前国外对身体自我的研究日益增多,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型和测量工具,然而国内对此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特别是在锻炼心理学领域,对于中学生身体自
在运动心理学中,心理唤醒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一直是运动心理学家和实践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早在1897年,特普莱特(Norman Triplett)关于他人在场对自行车选手运动成绩影响的社会促进效应研究,就涉及到心理唤醒问题.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格里菲斯(Coleman Griffith)也曾论及到心理唤醒与运动表现的关系问题.在当今的体育运动心理学著作中也大都包括有关于心理唤醒的内容.本文介绍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