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论说的连类修辞及其观念--一种历史语境下的文章学考察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类是两汉论说重要的修辞方法,包括铺陈连类与譬喻连类,这同时也是两种意义构造的形式。前者在汉人论说实践中渐趋减少,后者则愈发受到重视,并带来连类概念的意指偏转。汉人以铺陈连类说理,在句式使用与篇章布局层面皆有营构,其减弱铺排、顿挫行文以凸显叙事与说理义脉的笔法,又与赋作的文章学机制相通。譬喻连类则被赋予了更具精神向度的意涵,在修辞与观念层面都与诗赋讽喻相系,其中可见连类论说具体的抒情面向,也呈现出汉人文章实践与经典解释传统的交织。此种历史语境下的文章学考察,有助于拓宽具体文体的研究思路,并对文学研究中“形式”与“内容”、“内部”与“外部”的固化区隔有所反思。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史上,南朝刘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捩点。该时期的文学既接受了汉魏以及西晋文学的影响,又在多个方面渐启南朝文学的新变。刘宋的各体散文中,章表文(主要是表文)与书信文是一对颇有意思的矛盾体,其中前者代表着骈俪化的方向,后者则仍然保持着散体的格式。通过全面观照该时期的表文和书信文,可以略窥该时期散文的发展变迁历史,以及不同问题的独特风貌。
会议
《郑武夫人规孺子》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的首篇,主要记述郑武公夫人武姜在武公刚刚去世后对“孺子”的规诫。对于其中的“孺子”,学者们一般认为是指嗣君郑庄公。但若将此篇置于春秋二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大势之中,无论从武姜劝诫的语气、整篇文意的贯通还是着眼于郑国初年“二君并立”的历史事实以及《春秋》“拨乱反正”的经教大旨,都共同表明“孺子”应确指共叔段。明确简文的这一规诫对象,对于深入理解简文的内涵
先秦史籍中对于人臣直言批评君主言辞的记录,最早可上溯至商周之际,到春秋时大量出现。不同于西周公卿老臣动辄便是“先王之道”的论调,春秋时期的谏臣们虽然身份驳杂,却在批评君主时都尤重征引《诗》句、分析时事与传递民声,并有意地利用修辞技巧和逻辑论证来提高直谏文辞的说服力。这些特点显示出,在血缘联系日益削弱的春秋时期,文化认同与言辞水平逐渐成为君臣之间建立信任的新纽带,并最终导向了战国时期纵横论辩局面的形
禅家机锋本是禅宗独特的接引方式的比喻,多以反逻辑的当头棒喝的形式,使人们超越经验和理性认知的逻辑壁垒,获得深广的思理顿悟。禅家机锋本是禅宗繁荣的产物,但因为佛道两家在义理解悟、言意关系上的相通之处,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禅家机锋的光芒,就已经闪烁于《世说新语》的口谈艺术之中,并影响了后世诗歌机趣美的发展。
关于《郑文公碑》,有所谓“上下碑”的说法,据前人考证,此碑的书写者是碑主郑羲之子郑道昭。《郑文公碑》包括碑文和颂词,碑文叙述了碑主郑羲的家族世系、性格特点、仕宦经历、政治功德、文学才能,并介绍了长子郑懿、小儿子郑道昭的才能和官职。值得注意的是:北魏孝文帝给郑羲定的谥号为“文灵”。“灵”字在谥法中含贬义。郑道昭在碑文中写成“郑文公碑”,并美化其父的品德,表现了“子为父隐”的封建伦理观念,后来,郑道昭
关于“中国文章学”的产生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文章学的产生时代是南宋。如慈波在一篇文章的附记说:“将文章学成立的时间断在宋代,更确切地说,在南宋。”①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还有待认真讨论。我们认为,中国文学学成立的时代定在魏晋南北朝比较合适。
会议
《晋书·礼志》中收录了傅成、挚虞的“二社”讨论文章。这两篇文章呈现了西晋说理文的一种形态,主要表现在注重辨名析理和经传注解。虽然这两篇文章是同事同时而作,但在说理方法上尚有差别,这与作者的儒家学术取向和当时学术思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