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的高铁3G网络之关键技术

来源 :2013信息通信网技术业务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19906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如何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3G高铁网络,成为中国联通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高铁网络优化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从建设、优化、维护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建成高质量的3G需考虑的一些关键因素及方法,给从事高铁网络建设、优化、维护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增长,其带来信令压力势必对网络形成冲击.为了有效降低EV-DO控制信道负荷,降低网络风险,提高网络质量.网络优化维护中心针对BSC20展开了基于RU寻呼的测试及深入分析,从而进行了效果验证.通过优化创新RU寻呼机制及BSC测试分析,验证了现网基于RU寻呼的机制及效果。当AN开启基于RU寻呼功能,可以有效减少网络信令负荷。从而有效减少了DO CCH同步消息丢弃率,使DO掉话率降低。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已经从最初的模拟通信发展到如今已经商用的4G技术,而作为4G技术标准之一的TD-LTE技术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TD-LTE技术的基本原理、网络架构、应用于TD-LTE中的关键技术,如OFDM、MIMO、Beamforming等,并且和3G时代的TD-SCDMA做了比较分析.通过此文可以了解TD-LTE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4G技
北京电信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伴随着丰富的应用融合带来了3G移动网络负荷不断的提升,带来系统信令处理压力.为了效缓解3G用户不断增加和3G应用的不断丰富对于网络负荷造成的压力,提升用户感知,EVDO网络可以采用基于RU的寻呼策略减轻信令处理压力,可以降低同步信道的负荷,降低掉话率,提高寻呼成功率,能够有效缓解3G用户不断增加和3G应用的不断丰富对于网络负荷造成的压力,提升用户感知,适合在CCH信道过高
在向着4G迈进的途中,如何保护原有3G网络的投资是运营商最为关心的.通过对eHRPD网络结构的介绍,研究了eHRPD与HRPD的关系,并通过分析eHRPD的国际商用状况,指出对于CDMA运营商来说,eHRPD(演进的高速分组网络)的出现和应用,将为CDMA向LTE迈进提供一个平滑演进策略。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如何为政企大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传输承载服务,进而体现差异化竞争优势,已成为电信运营企业关注的焦点.中国电信北京公司贯彻“一去两化”转型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独特的双平面分离承载结构,结合“SNCP+ASON 动态恢复”保护机制打造政企大客户精品传输网、支撑高端市场拓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客户需求和网络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建设精品传输网的必要性与意义
企业信息化作为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而承载各种应用系统的企业广域网则是信息化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非电信类企业(即不具备地域间传输资源的企业)的广域网规划思路,力争异中求同,探求企业广域网规划的常规思路.并指出企业信息化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逐步受到企业的重视。随着业务的快速部署以及业务部署模式的逐渐转变,更多的大型企业需要对现有广域网进行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在对北京WCDMA网络三滚规划中采用的一种创新性的网络规划方法.该方法通过参照现网MR数据呈现的网络覆盖环境云图做初始射频规划,然后结合日常优化加站需求和投诉加站需求综合考虑,最后经过实地勘测后确定具体新加站规模,从而大大提高了射频规划的精确性,有效节省网络建设投资.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智能交通信号采集与控制体系,指出了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交通领域的相互融合趋势.文章以智能交通中的信号实时采集、动态控制诱导、最优路径规划等环节入手,阐释了各种智能传感器、电子标签、地理信息系统及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情况,整体描述了物联网架构的智能交通的具体实现.同时对后续车联网及后续多网连接进行了初步设想。
目前基于IPv4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生活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互联网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定义和特征的介绍,分别从网络承载体系、业务平台体系以及运营支撑和安全体系总结了其体系架构,下一代互联网的整体演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整个体系上加以突破和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技术的发展与行业的融合在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创新.手机中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信息化、娱乐化、商业化与行业化的发展趋势,并愈发关注用户的互动与体验,SNS与LBS将成为业务融合的基础平台;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技术将会影响业务的设计与性能;移动互联网业务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业务国际化和服务本地化是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终端操作系统是各方竞争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