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相邻结构的粘弹性阻尼器优化设计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c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地震作用下连接相邻结构的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布置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相邻结构间Kelvin型被动控制单元的最优参数表达式,求出了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刚度和优化阻尼。再利用优化设计两步法,以二次型性能指标为控制目标,对阻尼器的数量和布置位置进行了优化,并得出了阻尼器优化布置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应避免在相邻结构间仅布置1个阻尼器;当布置多个阻尼器时,宜在结构的顶部和下部分布布置;当两结构间布置的阻尼器数量越多时,阻尼器最优布置与最不利布置时的控制效果相差越小,进行优化布置的必要性降低;并且当不同数量的阻尼器均优化布置时,控制效果相差很小。
其他文献
地震信号具有非常复杂的、非平稳的特征.本文利用辛几何谱方法研究了加利弗尼亚Baja2010年的里氏7.2级地震信号.辛几何谱是一种基于辛相似变换所得奇异谱,辛相似变换与奇异值分解方法相似,但具有非线性和保测的特性,可以保持原始信号的本质特性.本文对Baja地震信号进行了分析,给出了Baja地震信号和其替代信号的辛几何谱分布率,通过比较,发现Baja地震数据的辛几何谱分布率与其替代数据之间存在很大的
为了得到粘弹性边界条件F黄土隧道的抗剪强度安全系数,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通过在人工截断边界上施加COMBIN14单元和MASS21单元实现了粘弹性人工边界,采用动力有限元静力强度折减法对方家湾黄土隧道进行动力稳定分析。根据得到的地震动稳定安全系数,讨论了不同地震烈度下黄土隧道结构围岩的地震动稳定性,同时对天平铁路方家湾黄土隧道进行了地震动稳定分析。结果表明:粘弹性一致人工边界条件下,黄土
在桥梁的多灾害荷载设计中,地震与重卡车的荷载组合问题是多灾害的重要内容,目前的荷载与系数抗力法(LRFD)桥梁规范对于极端荷载单独考虑,而且也没有在概率的基础上考虑它们的组合。地震与重卡车荷载作为两个随机过程,特点各异,其组合的最大值并不是各自最大值的简单叠加。传统的Ferry Borges-Caslanheta模型考虑了荷载的持时因素与荷载发生概率,很好地解释了随机过程转化成随机变量以及与其他随
研究带高位厚板转换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性地震反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方法,通过参数分析研究地震强度水平、转换层层位、转换板厚度和下部结构刚度变化对结构振动周期、层间位移和楼层剪力等结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位移和楼层剪力随地震强度增大而增大,地震强度越大影响越显著;随转换层层位提高,结构平动周期减小,而扭转周期增大,结构变形逐渐由上部楼层控制转变为下部楼层控制,转换层邻近楼层框支
研究弯曲型与剪切型多自由度体系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的差异。采用4条中硬土类场地的地震动记录,以多质点系悬臂柱模拟弯曲型剪力墙结构,抗侧移串联弹簧系统模拟剪切型框架结构,通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楼层位移延性水平和基本振动周期对弯曲型结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并比较与剪切型结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弯曲型结构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比剪切型结构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总体上约大40%;楼层数和
为研究行波效应对大跨度上承式钢桁拱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场地安全评估报告的人工波作为输入地震波,对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上承式铁路钢桁拱桥--跨度为490m的怒江特大桥进行了一致地震激励和非一致地震激励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大跨度上承式钢桁拱桥地震响应影响很大,但行波地震响应与波速间不存在单调变化关系,为保证设计安全性,应根据工程场地情况选取多种剪切波速计算行波效应对结构的影响。
为了研究大跨度斜拉桥多维多点激励下的平稳随机响应规律,以某大跨度斜拉桥为例,建立数值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该桥遭受空间变化地震作用下的随机响应,包括三维地震动行波效应、部分相干效应及局部场地效应对主梁及主塔位移和内力随机响应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行波效应、相干效应和场地效应分别在一维和三维地震作用下对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动作用随机响应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斜拉桥多维多点激励比一维多点激励结构响应显著增大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响应分析中反应谱法和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本文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对比两种计算方法的理论,使用同一地震输入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对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对比计算结果从而得到产生差异的原因及规律。针对二者计算结果的差异给出合理的解释,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从而为同类桥梁进行抗震分析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规律基本
大跨三塔斜拉桥跨越距离长,墩塔基础地质条件存在差异,为研究结构的地震响应,需要考虑地震波的多点激励。以主跨618m的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按墩塔基础不同的场地条件人工合成地震波,考虑地震波传递过程中的行波效应、基础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土效应,对非一致激励下大跨三塔斜拉桥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开展研究。考虑桩-土效应,利用ANSYS采用板、梁、杆混合单元建立全桥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几何非线性及
综合考虑结构刚度与材料用量,连续钢构桥柔性双薄壁高墩通常采用空心墩,使得结构的稳定性、抗震性满足要求。为了减弱地震反应,在双薄壁墩间设置合适尺寸的弹塑性连接梁,地震作用下连接梁产生塑性变形而耗能,在端部形成塑性铰,可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另外,联结梁也能增加结构的刚度,在双薄壁高墩连续钢构桥中空心墩可用更薄的实心墩代替,减少空心墩施工较繁琐的内模板工序,也进一步减少混凝土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