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缔合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特征

来源 :2007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次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体系与大庆原油间形成低界面张力的特征。结果表明:在降低界面张力方面,碱与表面活性剂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一定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疏水缔合聚合物对复合驱油体系的平衡界面张力影响不大,对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另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超低界面张力的形成机理。
其他文献
以大庆油田北部采油三厂北三区东部的PI储层为例,通过精细地质解剖,开展了曲流河层位点坝、侧积夹层、废弃河道识别与描述,探索出一套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地质知识库的建库方法。以RMS地质建模软件为平台,采取示性点过程建模方法与地质知识库相结合,较好地实现了曲流河内部侧积夹层的三维地质表征,形成了曲流河内部建筑结构建模方法。
根据油藏矿场试验和室内实验测试,研究了大量非线性渗流规律,建立了低渗透油藏和注水开发的常规稠油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数值模型;开发了一套具有稳定性好、收敛速度快、能处理线性和非线性渗流两种模型、用经验公式和数值方法两种方法描述非线性关系的"非线性渗流三维二相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在注水开发的常规稠油油藏和低渗透油藏进行了初步推广应用,基本达到商业化水平。
南堡凹陷某油田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亟待探索新的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方法和思路。在使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工区进行测井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块,利用分微相、分井网的方式重新建立了工区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数学模型。
海洋石油资源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累计获探明储量约400×10t,探明率30%左右,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为今后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20世纪70年代斯伦贝谢公司提出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目前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由于油田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而海上油田又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在油田方案编制过程中对于那些不确定因素,主要采用全体油藏模型或辅助模型的敏感性分析予以解决。
针对裂缝性油藏储层地质建模的难点,在对辽河盆地特殊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从地层及岩性分布模型、构造模型、裂缝空间分布模型等方面,系统地介绍裂缝性油藏建模的方法和技术。综合分析及应用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为辽河盆地裂缝性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同时也对其他同类油藏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就聚合物驱数模前及数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室内实验(如增黏性实验、流变性实验、老化试验、粘温实验、水解度影响实验、吸附滞留试验、可入空隙体积测定、耐盐性实验等)在数模中的实现方法、聚合物驱数模软件ECLIPSE、vip、sure软件的功能特点以及影响聚合物驱数模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通过对井筒举升和注汽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干度和黏度多种计算方法研究,建立模块化结构,形成计算方法库,根据不同油井工况,将计算数据与油井测试数据进行拟合,优选出每一种压力、温度、干度和黏度的最优计算方法,然后用其进行注汽生产动态预测,得出井筒举升和注汽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干度、黏度曲线、二维场图及动态演示。
针对JZ9-3油田的油藏地质特点,通过界面张力、表观粘度等实验优选出适合该油田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复合体系,并对SP二元复合体系的流变性、热稳定性、驱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P二元复合驱体系配方为CsAa=0.1%,CHPAM=0.08%,该配方体系可使油水平衡界面张力降至10-2mN/m数量级,相对水驱提高采收率13%~17%,相比聚驱提高采收率3%~5%。实验研究结果为现场制定
低渗油藏越来越多,注气作为低渗透油藏的重要技术之一,针对注气过程中的基础问题,重点讨论注气对相态影响、考虑固相沉积的油藏数值模拟理论模型;不同韵律油藏水驱-聚驱-气驱、注气评价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工作;介绍了注气在国外应用情况;应用实验方法针对纵向韵律差异,动用不均衡的问题开展水驱-聚驱-气驱研究,研究说明此方法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建立考虑固相沉积的油藏模拟模型,并应用于实验分析与评价中,分析表明考
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是聚丙烯酰胺的一种崭新的产品形态,具有溶解分散快、固含量高、不含任何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环境友好等优点。本文报道了阳离子及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特性以及在油田污水处理、堵水调剖和防膨抑砂中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由于其速溶、环保特性而在油气开采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