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家通考舉正

来源 :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ey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伟章着《文献家通考》一书,网罗清初以来藏书家、文献研究者一千五百余人,各为小传,荟为一书,以补续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之不足.其书蒐采甚博,发潜阐幽,得是书正可为涉津之筏、馈贫之粮,宜其风行一时也.顾其舛误失考者亦随处而见.今聊举其中三十六传,订譌补缺,庶为读是书者之一助云.
其他文献
本文从撰写《中华再造善本》收录的李梦阳《李氏弘德集》之提要,对撰写书志提要之体例和要求,作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湖南省图书馆藏有一部清初刻本明遗民诗文集《吟红集》,该书的另一版本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两版都著录为清刻本,而篇目互有出入.本文结合著者王端淑的生平史料,考订了两版《吟红集》刊刻的具体年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就文本上的差异,据公文书馆藏本补齐了湖南省图书馆藏本的佚文,使海内学人不再有遗珠之憾.
唐苏鹗撰笔记小说集《杜阳杂编》,传世本尚不为孤.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排印本,该本秉之底本,间有两说,一说为《学津讨原》本,一说为《稗海》本.笔者略列三者异同,据此以为《稗海》本为其底本.
通过对张灏《承清馆印谱》印谱存本的梳理校勘,在考察主要版本的基础上,揭示《承清馆印谱》存世本间的版本流变和编辑时间,并指出各版本载印著录存在的现象.冀望对晚明篆刻艺术以及进一步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浙江图书馆嘉业藏书楼藏的《图书府》,将各种不同版本的书汇编在一起,是一部形式独特的丛书.从各子目分类、著者、版本等方面初探其编辑意图.
纸由我国先人发明并屹立于世界之林,它对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我国古代造纸术主要采用植物纤维,经手工加工而成.纸的发展经历了二千多年,其间时代、地区和官私刻书用纸都有一定的规例,开化纸则在清初大放异彩,成为众多纸品中的姣姣者,作为顺、康、雍、乾四朝官刻本中的主要用纸,许多流传至今可以目验.纸在版本学中具有相对地位,对鉴别古籍版本有一定帮助.当前,涉足古纸领域研究的文章与人员有限,因此
本文以《广州大典》所收录的蒙学图书为视角,分析晚清广州社会阅读的演变.蒙学图书内容的拓展和图书形式的多样化,降低了阅读难度,为妇女儿童的阅读提供了便利.同时,蒙学自身的发展,促进了广州地区人们识字率的提升,为社会阅读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潜在读者,促进了广州地区阅读意识的群体下移.
因明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文字基本相同,嘉靖间玄都浪仙斥责陈氏剽窃杨作;近人多认同此说,以为陈本文字为佳之处,系后出转精之故.今比勘两剧,发现杨本有两处存在窜行现象,可证属于后出.杨本实是其嘉靖四年至十六年间居滇时据陈本稍加删削而成;重在改北杂剧体式为南杂剧,首加开场,并改"折"为"出".又考陈自得,为扬州兴化人;旧称其为福建人,实讹.约生于永乐中期(1415年前后),主要活动于明正
晚清书肆于所出版书籍上钤印有该肆「督造书籍」印记.此类印记仅有杨丽莹一篇专文讨论.她以扫叶山房为例,认为这是扫叶山房与他人合作出资雕印书籍的出版钤印.事实上,钤有此类印记不止扫叶山房一家,而遍及大江南北.而其功用应非止於共同出资雕版.本文透过前人研究基础,加上蒐检公私馆藏相关资料,试为讨论此类督造书籍印记的情形与功用.笔者首亦先从扫叶山房单一个案看,督造书籍似乎并不是出资合作雕版刊印.盖所见到有钤
吴大澂出仕之前,避太平军之难,入外祖父韩崇好友吴云幕府,经眼吴中故家所散出书画、文物,眼力精进.而两人同嗜金石,于访求、考释古物,时相交流心得,本文梳理二人交往之始末,而就二人考古、传古之理念异同,及其对吴大澂着述编撰之影响,加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