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矿物中记录的重核裂变径迹形成的腐蚀坑及其意义

来源 :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d19890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体核径迹的传统观察方法是把含有核径迹的样品用腐蚀性液体蚀刻,使径迹扩大为微米数量级的腐蚀坑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而本文作者采用的方法是,对在地表采集到的天然矿物样品不做蚀刻,直接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与传统方法同样的微米数量级腐蚀坑.分析了腐蚀坑的成因,指出了发现这些腐蚀坑的意义.
其他文献
快重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诱人的领域.快重离子能够在几个纳米园柱体内有效地引起相变.在电子阻止体制下荷能离子引起的径迹可以在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评述了径迹形成物理机制和径迹应用研究的国际现状.
在微型反应堆零功率装置上搭建了硼中子俘获治疗拟采用的热中子束流装置.利用固体径迹探测器和TLD测量子束流装置中心轴线上不同位置处中子通量密度,在束流装置入口中子通量密度为5.39×10n/cm·s时,两种方法测得的出口处热中子通量密度分别为5.63×10n/cm·s和5.22×10n/cm·s,两者相差约为7﹪.
贵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于缺乏沉积记录其新生代的地质演化历史还不是很清楚,而广泛分布于云贵高原的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地质演化信息.本文对贵州多个原位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产出的晶体形态较好的石英进行裂变径迹方法测年.结果显示:石英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范围,从1Ma到25Ma,且远远地小于其三叠纪和寒武纪的母岩年龄;结合贵州25Ma到1Ma的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裂变径迹年龄
α反冲径迹(ART)是由U、U、Th及他们的子体的α分裂形成的.一个α粒子每次发射释放几个MeV能量,这些能量的一部分作为反冲能(~10keV)转移到较重的子核上.当这些α反冲核和晶格原子相互作用时,逐渐慢下来并产生~10原子位移,形成一单个潜ART(大小~30nm).由衰变链内连续α分裂引起反冲核的更进一步移动,放大已经存在的潜ART到~100nm.在暗色云母(金云母、黑云母)中,利用光学相差显
该文介绍了空间电离辐射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下,使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在国内、外探测重离子、中子注量率,以及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的应用.
在HI-13串列加速器上首次实现了对碳微集团的加速,得到了MeV级的碳微集团束C-C.为了比较,也加速了C.为了研究碳的微集团束的性质,用它们对CR-39塑料核径迹探测器进行了辐照.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C-C在CR-39中的径迹进行了观测.得到C的径迹深度和孔径随能量的变化以及在同一能量下,C-C的径迹深度的差别等,表明C-C的能损相对于单个碳离子呈非线性增强.固体核径迹探测器是进行团簇物理研究的十
本工作使用串列加速器产生的S离子对不同厚度的聚碳酸酯、聚脂膜进行了不同密度的辐照,并在不同温度、不同碱度和不同蚀刻时间条件下,研究了蚀刻对孔形状,孔径,以及膜表面损耗等进行了研究.蚀刻后的样品通过表面金属镀膜的方式研究了该绝缘材料表面的抗金属污染的绝缘性能.结果显示,其抗金属污染的绝缘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本文简要地讨论粒子产生的夸克再结合机制及其在正负电子对、强子对、强子与核、核与核等高能碰撞中的应用,特别是给出传统的碎裂机制的一种唯象的微观描述.在超高能核-核碰撞的环境下,会出现一种与传统的软相互作用和碎裂机制不同的新机制,导致新的物理现象.
本文简要介绍了SSNTD的基本原理,处理方法.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编制的SSTND软件计算了固体核径迹探测器探测效率,从理论上分析了该组合叠层式探测器对快中子能谱的探测原理,给出了实验测量结果.
本文对中子入射角度和能量衰减层材料的带电粒子反应对叠层式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快中子能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探测器在中子场中的摆放角度对测量影响明显,散射中子和衰减层材料的带电粒子反应对测量的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