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车动力总成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来源 :中国内燃机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APC2005年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ang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与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相关的国家标准和主要指标.建立了一种包含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各项指标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动力总成综合性能评价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将各指标无量纲化,并通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评价值从而使得综合评价成为可能.通过计算和分析表明,采用该综合评价体系及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进行优化匹配,发挥整车的最佳综合性能.可以根据整车传动系统的要求,合理设计发动机,给出优化的发动机特性场.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AVL公司的FIRE软件对新开发的四缸柴油机以不同方案的试验结果作为计算边界条件对冷却水套进行了CFD分析,通过对水套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给出了整机冷却水套冷却水的流场、换热系数及压力场分布,与试验分析结合,为柴油机冷却水腔的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在465汽油机稀燃排气条件下,考察了Ni-Cu-ZSM5、Cu-Co-ZSM5等双金属交换分子筛催化剂的活性规律.研究表明,双金属交换分子筛催化剂的高活性温度窗口较宽,出现了几个不同的NOx转化效率的峰值.对于Ni-Cu-ZSM5催化剂,在空燃比为19时,在255℃时NOx的最大转化率为43.9%;在空燃比为17时,Co-Cu-ZSM5催化剂在295℃时转化效率达到最高值39%.Cu-Co-ZSM
本文利用基于先进的激光快速测量系统的3D虚拟设计技术成功地开发出一种发动机控制充气结构,可以实现进气涡流的连续可调,同步控制容易,其制阀全开状态相当于没对原发动机气道进行任何结构上的改动,不存在对进气流动的阻挡作用,不会影响充气效率.并在稳流试验台上,对新开发的控制充气结构进行了流动特性评价,证明缸内气体运动形式是一种滚流强,涡流弱,以滚流运动为主导的斜轴涡流,这种气体流动形式通过发动机电控喷射改
进气道气体流动性能(涡流强度、流量系数)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进气道气流运动特性的稳流试验装置结构组成和数据采集的计算机工作过程.阐述了为实现离心风机在气道稳流试验台上的恒压运转而采用的单片机PID控制的变频器调速系统工作原理.
本文从循环控制的角度,详细研究了LPG点燃式发动机冷起动首循环NO瞬态排放特性.试验在一台电控LPG进气道喷射单缸风冷四冲程125cm3发动机上进行.通过高速采集系统记录发动机首循环瞬态NO排放、瞬时缸压和转速,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发动机NO瞬态排放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稀燃情况下NO排放能更准确的反映着火的发生,可以作为首循环着火的判断依据;NO排放和循环缸压都随喷油脉宽先增大后减小,最
本文介绍了D系列发动机断裂分形连杆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作者对传统结构工艺的D系列发动机连杆与断裂分形连杆进行了工艺分析并设计了断裂分形连杆,同时对断裂分形连杆的材料、疲劳和变形量、螺栓选用以及连杆毛坯锻造工艺和分形结构进行了实验和计算探讨研究,最后给出了在D系列发动机上应用的断裂分形连杆实例.
本文在增压柴油机上加装液力振动装置,实现了乙醇/柴油的混合掺烧,进行了掺比为15%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种转速范围内,较低负荷时当量有效燃油消耗率变化值较小,随着负荷的增加,当量有效燃油消耗率值进一步得到改善;大部分工况的碳烟下降值约在32%~46%之间.十三工况排放试验表明,增压柴油机掺烧乙醇/柴油混燃的THC排放量上升;NOx随着负荷的增
作为发动机的主要受热件,活塞和气缸盖的热负荷大、散热条件差,容易形成热疲劳损坏,如果得到其温度场和应力场,便可有目的的进行设计,从而减小热负荷和热应力.采用试验的手段仅仅能够得到有限测点的温度值,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并结合试验测量值对活塞和气缸盖的温度和应力进行分析计算,三维数值计算结果清楚的表明温度和应力的分布情况,为活塞和气缸盖的结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本文在一台125cm3单缸风冷电控喷射LPG发动机上,进行了单循环冷启动首次着火试验研究.通过分析发动机最初几个循环的瞬时转速,缸压及HC排放,得到了发动机首次着火循环冷启动时的燃烧及排放情况.在首次着火循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环境温度,点火提前角和蓄电池电压对LPG发动机首次着火循环燃烧情况的影响.结果如下:存在冷启动首循环可靠着火的混合气着火窗口区域;蓄电池电压影响发动机冷启动首
本文对连杆受压的传统处理方法和接触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以LJ377MV汽油机的连杆为例,通过所建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接触分析的处理方法对连杆进行结构分析,能相对准确地反映连杆的应力和应变,有利于对连杆进行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