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耗媒质下折合振子的输入阻抗

来源 :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上天线是无线互连技术的关键部分,因此在集成电路高损耗环境中的天线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片上天线中形式较为新颖的折合振子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模式分解法对其在高耗媒质中的阻抗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其表达式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这种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进一步作出推测:片上折合振子将具有阻抗匹配意义上的超宽带特性。
其他文献
分析研究了多过孔Mushroom型电磁带隙结构(EBG)的带隙特性,理论分析了双过孔EBG结构与单过孔EBG结构之间的参数比例关系,利用直接传输方法计算出具有不同过孔数EBG结构的传输带隙,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将单过孔EBG结构与双过孔EBG结构级联来展宽EBG结构的带宽。传输带隙图表明该级联结构几乎覆盖了单过孔与双过孔EBG结构各自的带宽,实现了展宽EBG结构带宽的目的。
本文采用单层双圆环结构作为反射阵面的微带贴片单元,设计了Ku波段81单元的平板反射阵天线,带宽达到了20%。以此阵面为基础,用频率选择表面替代传统的金属地板,设计了Ka/Ku双频共口面反射阵天线,仿真结果表明,其性能和有地板的单口面反射阵天线基本一致,实现了口径复用。
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系统利用波束形成网络在空间形成多个不同指向的波束,实现空分复用,增加通信容量。论文结合61单元六边形平面相控阵天线,阐述了形成16个波束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算法的数字波束形成网络方案。该方案利用FPGA内部丰富的存储资源实现复数乘累加功能,从而大大节约FPGA硬件资源,使得61单元形成16个波束的数字波束形成网络在一片FPGA上实现成为可能,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卫星在不进行轨道保持的情况下,由于受地球非球形引力、日月引力的摄动,会漂移出预定的轨道平面,导致波束覆盖图的变化,从而影响原服务区的覆盖。本文提出了通过优化波束指向来调整卫星的指向,使卫星在偏离预定轨道后,服务区尽可能达到最优覆盖要求,通过仿真计算给出了卫星指向调整前后覆盖区域的变化,验证了卫星指向调整的最优策略。
基于左右手复合传输线(CRLH TL)理论,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频扫天线串行馈电网络。该串行馈电网络利用左右手复合传输线相位超前特性和相位变化率大的特点,实现了在1.25GHz处的同相输出并且增加了频扫天线的扫描范围。同时,设计了一种新的阻抗匹配网络,以增加串行馈电网络的带宽。作为实例,本文设计了一种1:4的串行馈电网络,仿真结果表明,新的馈电网络可以使相对带宽提高至60%,实现带宽内的等幅输出,并且
提出了利用随机分布电阻薄膜贴片构成的频率选择表面。讨论了表面占有率、分布形式以及表面电阻对其吸波性能的影响。HFSS仿真结果显示,适当的选择表面电阻率可以在较宽的频带内大幅提高吸波性能。给出了一个与实验结果相验证的复合吸波材料模型,可以预见,这种频率选择表面可以用于提高吸波材料性能,且易于实现。
本文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研究了从Globe地图中抽取任意电波传播路径地形剖面的方法,并应用抛物方程模型计算了雷达波在任意地形上的传播损耗,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单站雷达对特定目标高度的全方位探测范围,克服了目前几何光学法由于不能实现对复杂地形的准确建模而导致计算结果可靠度不高的缺点,为有效预测雷达探测的覆盖区和盲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分别通过实验测试与FDTD仿真得到了标准抛物面天线发射出的微波经大面积等离子体片反射后的方向图,将测试结果与仿真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还采用FDTD仿真分析了等离子体片进行多角度扫描时的反射特性。
本文针对MIMO无线信道建模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将现有MIMO无线信道的典型模型分为物理模型、统计分析模型和参考模型,接着分析了各种现有MIMO模型的原理、优缺点等。最后指出了信道建模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本文提出基于Rayleigh-Lognormal衰落的MIMO信道模型,以信息理论的观点为基础,对Rayleigh-Lognormal衰落MIMO系统信道容量进行研究,推导出了Rayleigh-Lognormal信道模型在MIMO系统中的特征值概率密度函数,导出了基于Rayleigh-Lognormal分布MIMO信道模型的容量表达式,并进行了仿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