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P53、Topo II、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第二届“CSCO-南方”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论坛、第一届循证医学与肿瘤规范化诊疗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肿瘤综合诊疗新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aod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P53、TopoⅡ、VEGF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耐药及预后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9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53、TopoⅡ、VEGF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53、TopoII、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79.7%、42.4%和93.2%。ToPo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部位相关,VEGF与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53的表达与本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根据P53、TopoⅡ和VEGF不同表达,结合各自不同的耐药机制,对肿瘤的化疗药物和方案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厄洛替尼治疗晚期复发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经病理确诊的既往化疗失败NSCLC患者,厄洛替尼150mg口服,每日一次,连续用药至肿瘤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结果:36例可评价,总RR为22.2%,疾瘸控制率为75.0%,腺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非腺癌患者(P=0.026),不吸烟者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吸烟者(P=0.006),中位PFS为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
粘蛋白-1(mucin-1,MUC1)是一种高分子量的糖蛋白,在肿瘤组织中MUC1多出现异常表达,表现为量和质的改变并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相关。因此,MUC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标志物。同时,MUC1也是人类肿瘤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肿瘤抗原之一,目前针对MUC1为靶分子的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作为一种特异性的靶分子。MUC1对于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判断预后及免疫靶向治疗等均具有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复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31例经病理证实的复治非小细胞肺癌,接受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按照WHO标准和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评价疗效,按照NCICTC 3.0版标准评价毒性反应。用药1周期评价毒性反应,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31例患者26例完成2个周期以上化疗。可评价疗效的患
目的:调查食管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情况,探讨乏力与食管癌的TNM分期和预后等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食管癌拟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依据chalder乏力评价量表判断患者乏力的程度,将患者分为乏力组和无乏力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等。结果226例患者中有68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乏力的发生率为30.1%;乏力与食管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有密切关系(P<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心包积液穿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超声实时监视下对113例心包积液病人进行122心包穿刺。结果 122次心包穿刺术首次穿刺成功率100%,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实时监视下进行心包穿刺,是有效和安全的。
细胞在突变过程中常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反映在物质基础上就是细胞基因和相应蛋白分子的变化。这一变化导致了病变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的异质性,也是肿瘤相关分子检侧与肿瘤诊断的基础。之前,肿瘤相关分子检测之所以未起到足够的早期辅助诊断,指导与协助临床治疗的作用并非检测指标本身,而是之前的检验技术还比较原始,达不到应有的精密度和敏感度所致。如早期的纯物理方法检测本周氏蛋白,以及二十世纪中期的单纯的免疫化学反应
目的: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有效方法,但超声对肝脏膈顶部病灶难以清晰完整地显示,限制了这一方法的使用,人工胸水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11例肝脏膈顶部肿瘤患者进行人工胸水辅助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及消融效果。方法:向每个病人胸膜腔内注入生理盐水500~1000ml,并对11例病人的15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制造人工胸水后,全部15个病灶均可被超声清晰
胶质瘤占原发脑肿瘤的60%以上,是成人量常见的原发脑肿瘤,预后极差。由于脑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特性,手术难以大范围的彻底切除,放射治疗的疗效也非常有限。近年来,新药替奠唑胺的临床应用使脑肿瘤的化疗有了新的起色。然而,化疗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还不理想,临床化疗有效率仍然较低,生存时间延长不显着。如何提高化疗疗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胶质瘤化疗的瓶颈问题主要在于肿瘤对化疗的耐药。对耐药分子机制的认识和寻
目的:观察p73在口腔粘膜白斑和口腔鳞癌的表达,p73在口腔鳞癌癌变中的变化规律。材料和方法:白斑或鳞状细胞癌的病理标本共51例,其中白斑20例,鳞状细胞癌共31倒,另取正常口腔粘膜10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p73的表达。结果: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病变组织中p73的表达随组织恶性程度增高呈明显上升趋势,正常粘膜上皮组,白斑组与鳞状细胞癌组间对比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73在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检测血清可溶性CD137L(sCD137L)浓度的方法,测定4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浓度,为深入探讨血清sCD137L浓度对结直肠癌诊疗的临床意义奠定基础。方法:建立链霉亲和素-生物素-ELISA检测27例结肠癌患者、19例直肠癌患者以及1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CD137L水平。结果:4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的平均浓度为1091.48±519.3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