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仿真学科

来源 :2017全国仿真技术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仿真正在酝酿建成一门新兴学科,各种条件都已具备,唯学科名称及其理论尚未形成共识.回顾仿真发展史,温故知新,熟能生巧,时至今日,同"仿真"、"系统仿真"、"计算机仿真"、"建模与仿真"、"仿真科学与技术"、"物理仿真与数学仿真"、"数字仿真"等名称比起来,当代仿真以"数字仿真"为名似乎更具特色而又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继而按"学科"、"科学"、"技术"等概念涵义,逐步阐述数字仿真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显然,这只是作为数字仿真学科名称及其理论的一种意见,供大家讨论.
其他文献
装备体系结构复杂,影响体系效能的因素众多,仅采用定量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将导致计算开销大、分析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体系效能灵敏度分析方法.给出了体系效能灵敏度分析的解决方案:首先由分析人员对影响体系效能的众多因素进行提炼;在此基础上,引入Morris分析法进行因素筛选;而后采用Sobol,法对筛选后的因素集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到影响体系效能的因素集及其重要性程度.通过实例应用
作战实验数据是作战实验的基础支撑,实验数据分析应用是实验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作战指挥筹划提供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辅助决策支持.针对作战实验数据难于集中管理、缺乏规范处理流程、综合应用效益较低等问题,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结构规范、易于共享、扩展性强的作战实验数据库,研究适用于作战筹划决策支持的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提出了实验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总体设计和实现方法,对于提高作战
仿真分析技术在弹射救生舒适性改进中作用显著,简述了当代弹射救生技术现状以及舒适性改进方法,并按照研究开展的流程,对这一方向目前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仿真计算思路、方法和效果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后续研究发展方向提出设想.
伴随着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的诞生和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的模拟技术的应用,仿真作为一种研究、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科学手段在航空、航天、造船、兵器等与国防科研相关的行业中首先发展起来.在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着眼于仿真在火电机组中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火电机组仿真的发展史,简要分析了火电机组仿真系统的构成.
武装直升机的技术进步和攻击体系的复杂性,使有必要对其作战运用进行建模研究.依据美国国防部的Do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规范,对武装直升机的空中攻击过程进行建模,依次构建了高层作战概念图、作战活动图和逻辑数据模型等作战视图模型,并分析和阐述了空中攻击行动的各节点及节点间的信息交换要素等,最后在UPDM(Unified Plat
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交通堵塞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高效的向出行者最优出行路径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效率的关键问题.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帝国竞争算法的路径优化方法.上述算法首先根据影响路径选择的几个决策变量初始化所有可选路径,建立出行广义费用函数作为帝国势力函数,通过帝国主义竞争方式,优胜劣汰,最终搜索到最优解.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获得较好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全局
采用三维折叠翼结构模形进行气动弹性研究,包括铰链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的颤振问题.针对线性系统,分别在频域和时域上分析了折叠角对颤振速度的影响,用最小状态法进行气动力有理函数拟合得到时域气动力.针对铰链刚度的非线性系统,以铰链转角为非线性参数进行系统线性化,采用虚拟质量模态进行非线性颤振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结论的一致性,并发现在折叠角处于50°左右时折叠翼结构的颤振临界速度最小,
对地面目标地震动信号的仿真是构建基于震动物理场目标探测系统的重要环节.针对车辆目标与地面作用的复杂性造成地震动信号仿真较困难的问题,基于弹性波动方程理论,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开展了算法仿真研究,首先对两个经典算例进行了算法仿真,并与解析解的比较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之后,建立了典型履带装甲车辆目标在地面运动的物理模型,对目标的地震动信号进行仿真计算,结果显示,模拟得到的波场符合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信号特
处理非定常问题的动网格技术和高精度高效率的计算方法是非定常CFD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动网格生成技术和非定常计算方法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在动网格生成技术中,重点论述了刚性运动网格技术、网格重构技术、重叠动网格技术、滑移动网格技术和变形动网格技术等.在基于混合网格的非定常计算方法中介绍了控制方程、非定常时间推进格式、变形动网格的几何守恒律计算方法和非定常数值方法应用与验证等.最后简
为了保障低速飞机牵引救生过程中飞行员的安全,根据中国飞行员身材标准,建立了人体头颈部有限元模型,对比已有研究中的尸体碰撞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对施加双向载荷的单肩牵引过程中人体头颈部动力学响应进行仿真计算,依据损伤判据,分析头颈部损伤状况.结果表明,在峰值加速度(垂向)载荷约为15g的条件下,双侧牵引救生过程中头部受损伤的概率小,但颈部在火箭牵引阶段受损伤的概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