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带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来源 :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生代钙碱性火山-侵入岩及其有关的铜(金)矿床广泛分布于东天山大南湖岛弧带.初步查明土屋和延东斑岩铜矿与埃达克质岩有关(张连昌等,2004).对该埃达克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其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识别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洋壳俯冲成因的埃达克岩及其与铜矿的关系、并在东天山地区找寻斑岩铜矿均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湘南西山地区位处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带的西段,九嶷山花岗岩带的东部.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接合部位.该区古生代地层特别发育,出露的最老地层为震旦系.地质构造复杂,西山花岗质复式岩体主要受东西向和南北向复合构造的控制,呈岩盆状产出,面积705km.本文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
青海驼路沟矿床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之昆南构造带的中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我国乃至世界首例独立大型喷流沉积型钴(金)矿床.该矿床存在许多可供研究的科学问题,其中赋矿围岩-火山-沉积岩系的时代即是一个众说不一的重要问题,也无准确的定年数据.为此,我们采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离子显微探针(SHRIMP Ⅱ)进行了年代学研究.
仰口超高压变质岩是研究苏鲁超高压带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中的超高压剪切混杂带更是以复杂的组成和独特的出露条件成为研究超高压带的成因及演化历史不可多得的场所.近年来,我们通过精细的1:200构造-岩石填图,系统研究了这一地区超高压带的组成、构造变形及其演化历史(Zhao et al.,2002a,b;Zhao et al.,2003,方爱民和赵中岩,2004)但对组成该混杂带的不同岩性的各类岩块的成因研
目前对黄岗杂岩体的构造属性及形成时代的研究仍然很薄弱,特别是有关该岩体形成年龄方面的资料极少,仅见张利等(2001b)报道该岩体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429±35Ma.为此,笔者在前期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的碰撞时间之际,选择该岩体进行了一些工作.野外在位于该岩体东部的核桃树村露头上系统采集了一批花岗闪长岩岩石样品,室内选取其不同的矿物成分(长石、云母、角闪石和石榴子石),利用Sm/Nd和Rb
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代表、横贯中国中部的超高压变质带的产出标志着显生宙中国大陆岩石圈演化中具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的小概率事件.它的地球动力学意义首先在于揭示了大陆深俯冲作用在我国的大规模存在.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与深俯冲直接相关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相应的构造机制上,而对大陆深俯冲对大陆岩石圈演化可能的后效作用研究上,多年来并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并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视角.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自从在大别-苏鲁地区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这一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质研究者的强烈关注.由于榴辉岩中有含水相矿物的存在,如斜黝帘石、多硅白云母、菱镁矿、滑石等,可以认为流体在超高压变质演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同位素、热力学平衡计算流体活度等间接方法可以对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变质流体进行研究,但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和脉体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则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变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各类包体作了大量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亲石元素为主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对橄榄岩包体作了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Gao et al.,2002;夏琼霞等,2004,待刊),提供了SCLM的Re-Os同位素体系的地球化学特征,测定了SCLM的形成年龄为早元古代.本文首次报道了汉诺坝辉石岩包体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笔者运用电子探针中的Map显微技术,在对该岩体的研究中,在其中的橄榄石中不仅发现有含钛的铬磁铁矿出溶体,而且同时还发现有另外一种与其成分不同的含铬的钛磁铁矿出溶体.
板内隐伏玄武岩浆作用主要发现在沉积盆、特别是含油气盆地沉积盖层之下.以渤海湾盆地为例,盆地的基底是中国古地台的主要部分,中生代燕山期开始向盆地方向演化,在整个盆地形成过程中,除去强烈下沉接受巨厚的河湖相沉积外,一直伴随着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的喷发和溢流.盆地形成过程中的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幕式特征,故分成五个阶段.
构成杂岩体的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玢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及晚期的晶洞钾长花岗岩等.其中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是该杂岩体的主体岩性,在部分地段的该类岩石中发育有丰富的暗色闪长质包体.前人对该岩体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蒋叙良,1991;王一先等,1997;邱检生等,1999),但对岩浆源区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的研究较薄弱,特别是对岩体中暗色包体的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寄主岩的成因联系等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