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Ⅱ)

来源 :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sgdf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文章在介绍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的研究程度基础上,对所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进行简要的概述.
其他文献
震前亮温升温时在震中附近采集气体样品,经过化验分析证明CH和CO等温室气体含量成倍或成数量级地增加.实验研究也同样证明CH和CO等气体在瞬变电场中获得能量,并释放能量,形成2~6℃增温.在40次的地震短临预报中,而三要素较准确的有9次预报,较好的预报有12次,合计为21次,其中含3次7级或7级以上,4次6级或6级以上,其余为5级左右.最后详细介绍1996年2月3日丽江及1998年4月14日唐山地震
应用气象卫星轨道摄动反演地壳区域构造应力降动态场,对广大地区进行快速扫描获取地震近源区和震源区短临阶段孕震发震前兆场,藉以预测地震三要素——震中、震级和发震时间,以期达到预报地震如同预报气象.对近年来滇西北地震的震例正演计算了丽江、武定强震并绘制其地震前、后应力降动态特征图及其强震前兆应力降异常波动发震时间曲线图.
会议
利用气象卫星的时间、空间上的优势,在总结长江河口河槽演变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图像的分析,确定和研究长江口泥沙地区悬移质的输移路线和活动范围,探讨分析了长江口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动态,分析了滩槽泥沙交换对航道淤积的影响,为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章分析了云迹风计算工作中所遇到的两个几何问题,即图像匹配问题和风矢量计算问题.图像匹配问题是指用于计算云迹风的两幅图像如果定位网格不一致,如何通过图像匹配来减少云迹风的计算误差.风矢量计算问题是指在已得到示踪云位置时,如何准确地求出风向风速.云迹风的计算在本质上是一个几何问题,几何处理周密是减少云迹风计算误差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科学地分析未来华北地台区强震震中方向,本文将地质力学中的构造应力场理论和华北地台区近几十年来的历史上强震震中资料相综合,从中看出,华北地台区在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为NEE-SWW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NNE-SSW的右旋张扭性剪切面和NWW-SEE向左旋扭压性剪切面是现今地震活动带,地震沿NNE-SSW的右旋张扭性剪切面从SSW向NNE迁移,沿NWW-SEE向左旋扭压性剪切面从向SEE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调查的新进展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发育了完整的晚新生代湖相、黄土、红土和冰川沉积系列,不同成因的沉积物记录了第四纪古环境时空变迁信息.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了约4.3MaB.P.的老冰期,第四纪时期出现了三次极端古气候事件,对应为三期冰期.若尔盖古湖消亡于距今1万年,黄河贯通形成首曲,现今的若尔盖草地沙化严重,沙化主要分布于4个区带,每年以11.8%的速
本文利用一个快速的海洋-大气耦合模式(FOAM),在青藏地区高、低两种地形条件下进行了一组改变地球轨道参数(岁差和地轴倾角)的数值模拟试验,探讨了亚洲季风区轨道尺度气候变率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当因轨道参数变化引起北半球夏季日射增强(减弱)时,由北非至东亚的夏季风北界一带季风降水会显著增加(减少),而且在高地形情况下以降水为主要特征的亚洲季风对同样日射强迫的响应比在低地形情况下的响应
本文对莺歌海盆地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及其应力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孔隙中富含超压热流体的岩石具很强的流变性并向底辟体中央方向蠕动,在底辟区的顶部造成局部拉张应力场,形成一系列的正断层.而在底辟区翼部造成了局部挤压应力场,形成了压性的微断裂和褶皱.这些小的断裂和裂隙,相互截切交叉,构成输导系统.流体在输导系统运移过程中,对于所通过的断裂部位产生热应力集中区,其膨胀力加大了含烃流体向上通过的能力.整
本文在吸收李四光对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产生惯性离心力增量的数学分析基础上,应用克列罗公式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可使地球扁率发生变化.综合二者,并结合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文章认为:当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时,软流圈的扁率要比岩石圈的扁率变化要快、要大,从而对岩石圈产生构造地应力,与经向惯性离心力增量共同作用,推动了经向地壳运动;纬向上地壳运动主要是使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的切向力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