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筑高度与容积率控制的思考--以重庆都市区为例

来源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xingzh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结合重庆市都市区建筑高度与容积率管理的实施效果分析,探讨了建筑高度控制与建筑结构、地块面积,市场需求和容积率管理的关系,以及建筑容积率与居住小区业主总满意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控制管理的建议:(一)以城市设计研完成果和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咨询为基础,强化重点形态引导地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二)结合土地出让计划,预先开展土地出让条件的深入研究;(三)对重点开敞地区建筑高度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引入梯度控制理念;(四)细化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管理,给定一定的幅度范围间接控制建筑高度:(五)建议结合城市形态分区和基准容积率对建筑高度进行间接控制。为土地出让条件的论证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在分析宁波市亍穿路地段史魏家地块调整报告的基础上,反向恶考控规编制管理工作面对的困境。提出了控规编制应建立“强制性人口总量”并基准的编制机制:体现规划公平的同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把握规划的弹性与刚性,拄制好可控制的方面,;导难以控制的方面:重视控规编制时动态研究,进而对控 规编制管理机制的实施与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本文以南京市典型保障性社区西善花苑小区为案例,研究保障性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变迁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并分析社区居民居住—就业存在的空间障碍及其形成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该小区内的居民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匹配现象,主要表现为保障性社区居民从原有市区居住地迁向郊区的政策性住房基地,造成了居民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分离,虽然居住条件得以一定改善,但却牺牲了就业、上学、出行等的便利度。居住就业空间丰匹配将影响相关居
水资源是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择青岛市作为研究区,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该模型分为供水子系统、需水子系 统和承载能力预测子系统三个主要模块。其中,供水子系统包括地表水源、地下水源以及其他水源三部分,需水子系统包括生活需水、工业需水、建筑业需水、第三产业需水、农业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等部分,承载能力预测子系统分为可承载GDP预测和可承载人口预测。该模型模拟值与青岛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晋中地区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保护方面正面临着跨界冲突及区域协调的严峻挑战,使跨界的稳定机制、协调机制和创新机制变得极为重要。基于对"晋商"历史文化脉络和现状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本文提出了构建"晋商"历史文化城镇群的战略构想,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晋商"历史文化城镇群的发展战略、空间规划、政策及策略建议。
本文结合笔者奔赴灾区援建的实际情况,以农村过渡安置点为研究对象,针对安置点在灾后重建中的后续利用问题,从安置点占用耕地及其布局、选址、建设方式、配套设施和社区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灾后重建中的复垦工作、优化居民点布局、节约资源、建设和谐新农村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城币的活力,提高城市的品位,一直是众多学者们努力探讨的课题。住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基于城市活力研究的背景,以城下住区这个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人们对住区中的人本性、文化性及社会性等综合品质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对住区活力展开研究,使住区建设能够更加从人的角度出发,为人们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城市住区活力的要素是
通过对福州市中心城区交通系统进行评价,指出了交通系统的抗震薄弱环节和部位。包括对福州市中心城区现状交通系统抗震能力进行评价和对福州市中心城区未来交通系统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福州市中心城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区位格局和规划区内水系发达的特点,结合福州市作为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其抗震防灾工作对交通系统的特殊需求,提出了福州市中心城区交通系统在巨灾、大震、中震和小震四个不同灾害水平下的抗震防灾目
一般建筑是城市抗震防灾的主体,科学准确地对城市一般建筑特抗震能力进行评价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现有的研究方法普遍存在调查工作量大、调查困难的弊端,使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难度加大,编制周期被拉长,客观上不利于抗震防灾规划的推广。本文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需求出发,研究了群体性建筑物抗震易损性概率模型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群体性建筑物抗震易损性指数的因素进行
通过对十年来长沙市工业用地拓展特征分析,从经弃转型、土地市场化、要素集聚、行政分权等方面探讨工业用地拓展的形成机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利用不集约现象十分严重。基于武汉外部都市发展区的特殊性,确立了各新城组群间横向比较的差异性评价、各新城组群与主城区间纵向比较的差异性评价、各新城组群与最新版总体规划间比较的合理性评价等评价维度,采用定性判断为主、定量指标测度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分别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潜力评价、城市空间形态潜力评价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