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学的五个概念

来源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is paper aims at defining the present state of architecture by five concepts. The five concepts-Assemblage, Capacity, Negotiation, Hybrid and Topology-are all mutually interrelated.The relations are not a simple combinatory but rather relations in which each concept explains certain aspects of the other concepts. Being interrelated in this way they make up what the philosopher Gilles Deleuze calls "a plane of consistency". Making up a plane of consistency the selected concepts will not only enable us to grasp the specificity of the present, and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past.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y will reveal the potentials for making new kinds of projects-which ultimately means projecting ourselves into the future.
其他文献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室内高等级的天花形式;穹顶则多指代西方古典建筑室内空间最宏大高耸的拱顶部位.二者形式各异,结构、材料与做法上均殊多不同.但它们都以挑高的室内空间突出其下部宝座、神龛、圣堂等的重要地位,彰显皇权建筑、宗教空间的隆重与神圣氛围,处于重要建筑室内最核心部位.在各自体系独立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藻井与穹顶对空间的尺度追求,题材装饰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均多不同.其殊异的形式背后,折射出东西方
本文阐述了意大利绘画中的意义补白,例如12-13c的圣山—以耶路撒冷圣山为原型的环廊/天主教回转的颂诗,圣经+想象+本地—丛生到死的超现实连环画,十字军东征时代的城市和文化想象。
全景图通过一种广角的表现手段,以绘画、相片、视频、三维模型等形式而存在,其最早由爱尔兰画家罗伯特·巴克于1767年提出,并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19世纪的欧洲盛极一时,后历经沉浮,又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力量,在纷繁多样的艺术门类中保留着自身的固有价值与发展空间.文章试图通过追溯全景图的形式流变,来审视不同时期的建筑师借助全景图的表达方式所展开的实践探索,从当代视角追溯这一条不曾终止的观念之链.
台湾寺庙建筑彩画,原是传承于中国闽南地区的艺术风格,经过长时间的转化、蜕变、及在地化的融入,形成地域性多元文化.开元寺建筑装饰艺术是闽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著民间信仰,民间美术等诸多的文化因素.因此开元寺建筑彩画的研究,也是闽南民间信仰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现今开元寺为台湾二级古迹,位于台南市内,创建于明永历年间,原是郑成功之子郑经于1680年下令修建别墅(北园别馆)作为在台湾的行馆以及安养
中世纪以西欧天主教为基础形成的绘画和哥特建筑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二维绘画对意的表达到三维建筑空间对形的塑造,两者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在神学意识的导向之下,绘画与教堂潜在的对位关系追求共同的隐喻和象征,通过对绘画内容和构图的阐释来分析哥特教堂建筑特征的形成,并认识到基督教绘画的意义与哥特教堂的同构关系,基督教绘画的叙事性与教堂的空间氛围共同构成了一种从意到形的深刻表达.
对于建筑画意的感知不仅局限于建筑本身,绘画、文字等亦是可“叙述”建筑的艺术载体.本文选取林语堂、宗白华以及李泽厚的文本,以探讨由文字所感知的建筑.基于各自的建筑美学观点,三人所投射于文本中的建筑描述亦有所差别.本文通过三人关于“线”的问题的比较以及关于园林空间画意的论述,讨论文字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并试图构建出通过绘画、文字以及建筑本身这三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对建筑画意的感知过程中的异同.
在建筑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历史意识是必须的.建筑史教育可帮助学生们突破职业训练中关于技术和技能等狭窄议题,鼓励他们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建筑,并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备在将来职业实践的多重因素和述求中为自己清晰定位.
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无疑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商业文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出现的机器美学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价值理念和美学标准的集中体现,同时对整个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国内关于“机器美学”的介绍,大多重点强调对于柯布西耶“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一口号的解释,这样的研究语境逐渐形成了一种个人英雄式的历史“言说”.本文则力图从工业时代的大背景出发
本文总结了作者15年来开设日本建筑课程的一些体会和感想.对教学目的和意义、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涉及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日本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东方建筑体系的演变,日本现代建筑的成就及其原因,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等问题.通过对日本建筑各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的分析,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The cultural and technical shift that characterised 14th and 15th century Europe is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the origi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an independent profession.Research works in architec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