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AlFeCo金属玻璃的变形行为

来源 :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材料测试系统(MTS)、X-Ray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Nd基大块金属玻璃的变形行为和断裂特征.大块金属玻璃样品在室温是脆性断裂,大约在500K,变形模式从非均匀转变为均匀变形模式,在523K以上表现出显著的塑性变形.在5×10<-4>m/s应变速率下,这种Nd基大块金属玻璃材料在523~600K之间出现明显的屈服下降现象,随后进入一种稳定的黏性流动状态.这种屈服下降现象与温度和应变速率有关.Nd基大块金属玻璃的变形行为可以用自由体积模型来解释.合金的这种塑性变形行为表明了存在稳定的过冷液相区,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Nd基大块金属玻璃的热稳定性.
其他文献
镁合金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由于密排六方结构其塑性很差,因此改善镁合金的成形性能对推广镁合金的使用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镁合金的成形性能的主要手段是细化晶粒.本文通过研究冷轧AZ31B镁合金板材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行为,探索细化镁合金板材晶粒的途径.结果表明:冷变形后的镁合金板材在热处理过程中主要发生再结晶;在260℃热处理保温60~90min可获得14~15μm细小而且分布均匀的再结晶晶粒
本文分析了镁合金复杂零件的成形特点,对三种常用变形镁合金MB2、MB7、MB15的变形抗力和塑性进行了测试,确定了机匣镁合金复杂件等温成形工艺方案、模具结构及分模形式,试验结果对镁合金等温成形工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提出了一种在大块结构材料内部得到超细晶的新方法——摩擦压扭强变形区转移法.对LY12棒材,利用连续摩擦压扭过程中产生的剧烈剪切塑性变形,并使强烈塑性变形区转移,得到大块的超细晶材料.在实验过程中,试件的旋转转速和冷却速度对变形区晶粒细化和硬化效果影响显著.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了用摩擦压扭强变形区转移法得到大块致密超细晶材料的力学条件和变形条件.
采用自制的超声波聚能粉碎机对电气石矿物进行了以纳米化为目的的粉碎研究;着重观察和分析了其微细粒子在粉碎过程中的团聚行为,并初步探讨了其团聚机理.结果表明,微细颗粒主要是由较大颗粒的表层剥离而产生的.空化效应所产生的高能冲击波和较大颗粒表层的微裂纹或凹坑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表层剥离发生的原因.微细化造成的表面活性增大导致微细颗粒的团聚行为,而电气石表面的电极性使这种倾向变得愈加强烈.
本文研究了用自制的超声雾化反应装置在多晶Ag基带上镀制YBCO带材的工艺过程,讨论了源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总浓度、配比与沉积温度等工艺参数对YBCO超导膜的成分、取向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在优化的工艺参数下,在1cm长Ag|110|织构基带上,制备出了成分单一、c轴织构的YBCO短带,T=90K,J=12000A/cm.目前本课题组正致力于提高长带的超导电性的研究.
本文对不同产地、不同粒度、不同方式处理的电气石进行抗菌性能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内蒙古、陕西两地电气石抗菌性能最好;电气石粉料粒度越小抗菌效果越好,粒度在1.0μm以下抗菌作用强,超过2.0μm抗菌作用微弱;稀土激活、载Cu、Ag离子处理后电气石抗菌性能提高.电气石的抗菌机理与电气石电极性和电气石矿中金属离子的溶出有关.
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良好成膜性能和耐化学侵蚀性能的适合多孔文物保护应用的含氟聚合物保护材料.通过对不同孔隙度砂岩的加固保护强度变化、UV光照对表面接触角和表面特征的变化、酸碱对接触角和表面特征的影响等的综合分析,论述了含氟聚合物加固保护多孔文物的效果.
用单试样逐级加载法和Cottrell方法研究了锆-4合金的循环变形.结果表明,连接迟滞回线的顶点而得到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满足O-R关系σ=Kε;摩擦应力的大小取决于合金的织构和加载方向,并随着循环塑性应变幅的增加而缓慢降低;背应力的大小与织构有关,而与加载方向无关,但随着循环塑性应变幅的增加而增加,满足关系σ=Klnε+C;迟滞回线的非对称性反映了循环变形过程中孪晶的不可逆性.
本文介绍了含裂纹的压电介质的断裂力学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1)静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2)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3)指出了含裂纹的压电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方向.
本文对980℃热轧的Ti-23Al-17Nb合金热轧板材微观组织和织构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材最终形成由α相细小纤维长条和等轴颗粒共同分布于B2相基体之中的两相组织,α相形成{1120}和{0001}两种组分的织构,B2相形成以{111}线织构为主要特征的变形织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