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僵菌致病病理学研究热点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leo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僵菌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以其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剂具有无残留、易生产、持效期长、致病力强、应用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1879年Мечников大量繁殖绿僵菌防治奥地利丽金龟(Anisoplia austriaca)以来,该菌就成了害虫微生物防治的主角之一,目前超过200种农林害虫可被绿僵菌制剂控制危害.近年对绿僵菌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对绿僵致病病理学的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了论述.
其他文献
通过重庆市秀山县水稻病虫观测圃22年的白背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分析,揭示出白背飞虱及其天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消长规律,这对白背飞虱的监测和治理技术创新,促进绿色植保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室内研究了粉纹夜蛾的两种卵期寄生蜂间的竞争情况.结果发现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 Riley,TP)单独寄生的寄生成功率(97.5±1.7)%要显著高于先后让两种蜂寄生后短管赤眼蜂的寄生成功率,后二者分别为(72.4±8.4)%(先CF后TP)和(65.9±11.9)%(先TP后CF);多胚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Ashmead),CF)
本文综述了一些来自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的发挥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天然产物."经典"的五大类植物激素并不包括在内.这些发挥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物质包括茉莉酸、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寡糖素等都是近年来研究报道的热点.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在坎布拉林区为害油松的小蠹科害虫有9种,分别是:横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六齿小蠹、星坑小蠹、肤小蠹、细小蠹、云杉八齿小蠹、云杉小蠹和中重齿小蠹.防治小蠹类害虫,应采用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寄主信息素诱虫、饵木诱虫、保持林区卫生等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昆虫抗寒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它们的生殖、扩散、分布及在下一季节的发生动态并影响着种群存在与发展.当昆虫经受低温时一般采取的耐寒策略是降低过冷却点和低温驯化,昆虫能通过脱水、滞育的方式在体内积累低分子量的糖或醇,如甘油、多元醇、海藻糖等抗冻保护剂、抗冻蛋白、热休克蛋白及冰核剂来提高自身的抗冻能力.目前我国在二化螟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有关生理生化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不够深入,这从一方面
柑橘园前期害螨控制是"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的关键措施,投放捕食螨前应控制在2头/叶以内,并在投放前15d施用有效药剂.
对海南省应用蝗虫微孢子虫及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协调治理蝗虫的试验区的治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并跟踪调查了土蝗和飞蝗种群数量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现,在土蝗与飞蝗混合发生的地区,土蝗与飞蝗有交互发生的趋势;微孢子虫对飞蝗和土蝗有很好的联合控制作用,并且显示出较好的持续控制效果,对指导海南省蝗虫的综合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采用差异离心、蔗糖梯度离心、超薄切片与电镜技术对灰白蚕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vNPV)进行分离纯化及超微结构观察.OvNPV较细小,多为不规则形,测得多角体的大小为(0.44~1.56)μm×(1.11~1.76)μm,病毒粒子为杆状,两端平截,大小较一致,直径约为26.7 nm,长度约240 nm.用OvNPV悬浮液1.5×102~1.5×106PIB/ml感染灰白蚕蛾3龄幼虫,死亡率为53.49
本研究根据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组织)对农药在番茄、黄瓜、菜豆、甘蓝等四种主要蔬菜中最高残留限量规定,对其中涉及的农药品种结构、限量值、规定项目数量进行了比较,对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化管理工作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工作的方向是:依据农药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国际贸易需要,做好标准制、修定计划表,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加快我国标准制定步伐,调整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
本文以黄瓜灰霉菌为供试菌,测试了22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提取物对黄瓜灰霉菌的抑菌活性不同,且同一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在离体及活体条件下表现不同,子叶法和菌丝生长法中以广藿香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分别为0.02%和1.54%,孢子萌发法中茵陈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值为0.08%,多数提取物对黄瓜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活性低于活体子叶法和孢子萌发法.其中抑菌效果较好的植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