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工作原理激发极化法是以地下目标体在人工电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电化学效应(激发极化效应)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法勘探。这种方法是利用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电化学作用产生随时间变化的附加电场而产生激发极化效应,测量电流变化后的电位差(傅良魁,1983)。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又分为直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和交流(频率域)激发极化法两种,并分别用极化率η和频散率P来表示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征。2.应用特点硫化物多金属矿床的地球物理勘察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由于勘察的基础主要是基于矿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因此电法勘察在硫化物型金属矿的应用最为广泛,例如:瞬变电磁法(TE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激发极化法(IP)等。在这些方法中激发极化法是应用最早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是由于当浸染状矿体与围岩电阻率差异很小时,由于"体极化"的作用浸染状矿体的激发极化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并且该方法还具有排除地形起伏的假异常、抗干扰能力强、能克服低阻覆盖层影响等优点,一直是寻找硫化物多金属矿的首选方法(李宁生等,2013)。3.应用进展目前,对于隐伏矿尤其是埋深较大的矿体来说,其他电法勘探尤其是感应类电磁法具有较大的勘探深度,对控矿构造的划分也较为明显,然而对于是否存在金属硫化物矿床尤其是浸染状矿体的判断较为困难,因此要应用激发极化法,需要加大勘探深度。而目前采用的激电类方法受仪器性能限制,发射功率小,限制了发射极距的加大,因此采用大功率的激电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勘探的深度,这种方法具有发射功率大、供电电流强的特点,可以有效压制干扰信号,提高信噪比,在寻找深部及隐伏硫化物金属矿体时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李帝铨等,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