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农户灌溉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漳河灌区微观数据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n031641l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漳河灌区农户灌溉行为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农户灌溉行为受大水利渠系状况、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基本用水保障率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验证了文章提出的理论命题.研究结果显示,在优先考虑基本用水保障率较高的灌溉方式的前提下,农户会选择一种灌溉费用最小的灌溉方式;责权明晰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催生了农户自主治理灌溉事物的行动,有利于灌溉用水费用的节约;受制度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约束,农户自组织灌溉事物行动只能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文章认为,渠系状况的改善,水利设施治理制度的明晰,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增强是农村水利和谐发展的关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个别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对当前农村人地矛盾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本世纪初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农村形势的一项重要举措,税费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农村两主体农户、村集体的行为决策变化,又由于农地流转机制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配套制度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人地矛盾激化的状态.
农户土地租佃是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其交易程度是衡量农村土地租佃市场发育的重要指标.本文选择从农户的微观角度出发,遵循从一般性的农户经济行为到衍生出的农户特殊行为这样一种思路,提出了农户土地租佃行为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和模型构建思路,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农户土地租佃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培训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开发区的农村劳动力普查结果为基础,仅对拟参加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的状况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转移培训主体状况与培训结果有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提出了通过改变转移培训主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认识和调整对该项工作的心理预期,以切实提高转移培训效果的政策建议.
本文从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流动模型和经典的推拉理论出发,从相对比率的角度提出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的一些重要因素.通过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全国1978-2004年的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将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提高和制度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束的逐步放开将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的提高.
本文比较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村内、村外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从现有文献看,分析人力资本对外出(村外)就业及收入影响的研究者较多,而村内非农就业,由于数据资料所限,研究有待展开,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模型和实证分析表明:较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较少的土地资源禀赋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始动力和内在根本原因,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资本投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而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同时表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意义深远.性别、家庭收入水平、
本文运用OECD的方法对中国1994-2004年农业政策对于农业的支持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支持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量增加导致一般服务支持增加较快;价格支持政策以及税费改革的实施使农业生产者支持水平由负向正转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支持水平依然很低,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本文对Sen的食物获取权理论与传统的解释饥荒的食物供给量下降(Food Availability Decline-FAD)理论的关系进行分析显示:在解释饥荒的发生时两者都具有解释能力,但在解释饥荒的分布上,FAD不具解释力度,本文实证检验了这一结论.在林毅夫和杨涛(2000)提出的城市偏向基础上指出缺粮区的划分才是决定饥荒分布的真正原因,饥荒的分布是阶层性的,各自食物获取权的优先顺序才是遭受饥荒影
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特殊的粮食安全增长和利益协调命题.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推动下的粮食安全,关键是使粮食每年平稳增长50亿千克和种粮农民的持续增收,粮食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首要动力,要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协调机制.主销区应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上交粮食生产发展基金,应用财政转移支付重点解决主产区粮农的收入,调动其积极性.
食物波动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解决各类食物的可加性问题,现将各类食物产量均转化成热量.同时,为了更好地研究食物的空间波动问题,选择了食物波动指数、变异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波动分类.省际食物空间波动分析表明,全国30个省、市(因资料缺损,未包括重庆市、台湾省)食物波动大致可分为8类,其中Ⅰ类包括江苏、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这是我国食物生产条件好,食物生产数量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