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权力在防治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是基础。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一直引起各界的关注,我国法律在惩治暴力、保护受害人人权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于防治家暴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法律万能论”的思维定势在我国目前法治环境下是无法达到防治家庭暴力的目的。本文提出,在法律难以干预或者干预不力的地方,利用社会权力作为一种补充力量、辅助力量去弥补真空,并强化法律的力度,达到防治家暴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各类纠纷的化解难度不断增大。建立一个功能互补、程序衔接、能够满足社会主体多元需求的化解矛盾机制,特别是完善诉讼与非诉讼解纷机制的有效衔接,形成整体合力,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解纷机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解纷机制的重点,并就如何推进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解纷机制的发展,提出了实际的做法。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纠纷解决机制都是多元的,只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对解纷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侧重而呈现不同的模式特征。本文分析了“大调解”模式成为中国大陆转型期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的路径选择原因,并从四川“大调解”模式的具体实践总结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治理的制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香港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于2009年4月2日开始实施。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包括:提高民事法律程序的成本效益;确保案件在合理及实际可行范围内及早有效处理;提倡法律程序的精简意识及与案情相称之举措;确保诉讼各方达致公平;利便透过和解解决纷争;及确保法庭资源公平分配。为了实现这些基本目标,法庭采纳了积极的案件管理。笔者简单介绍了香港调解的特点,探讨了《调解实务指示》将调解引进一般民事诉讼的四项基本措
司法调解,顾名思义,是由司法机关(法院或检察院)所进行的调解,其可分为诉讼前调解及诉讼内调解。诉讼前调解是当事人在提出诉讼前必须进行的一个前置程序,由检察院对当事人试行调解,倘不成功时,才可进行诉讼程序。在澳门现行法律制度中,诉讼前的司法调解并不常见,立法者只有在工作意外及职业病的劳动诉讼程序中才作出了相关设置。诉讼内调解,是指当事人在提起诉讼后才进行的调解,由负责卷宗的法官主持,可分为强制性及非
司法审判是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协同司法的要义在于各类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之间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核心在于发挥司法对诉外调解的支撑作用,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目标在于构建一种以司法为连接点的良性社会治理机制。在转型期的中国大陆,加强调解与司法的互动衔接,创新调解制度模式,是有效应对案件多发态势的必然之路。
本文介绍了台湾调解制度的实际应用,明确了台湾司法调解的相关法令和行政规则,对台湾检察机关刑案运用调解的实务作法进行简述,列举了台湾运用调解程序所取得的成效。
亲属法中的主体是人,是具有婚姻关系或者血缘关系的自然人处于特定的身份关系之中。他们既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又有具体不同的身份差异。人格平等和身份差异构成了亲属法主体的特殊之处,基于这一特点,亲属法人身权立法既要保障亲属法中人的一般人格平等,又要正视主体的身份差异特性,以保护处于弱势身份主体的合法权益。
现代婚姻家庭制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婚姻家庭的稳定,婚姻的稳定和谐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石。我国婚姻法中的一些条文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婚姻的有效,但在立法和司法上还不完善。法律应尽可能治愈婚姻的缺陷,以促进社会和谐,没有必要将违法婚姻一律规定为当然无效、绝对无效、自始无效。
家庭暴力是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间的暴力,其受害者大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家庭暴力的存在,不仅给其家庭成员的身心造成伤害,也给其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危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尽管我国将“禁
文章针对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中有关无过错方多分财产的规定,指出财产分割上采用照顾无过错方原则,与现行法律不符,更不符合当代婚姻法的发展趋势,会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公平性,无过错方可同时要求按《婚姻法》规定行使损害赔偿和本条例规定的因遭受家庭暴力而得到的财产上的照顾,这实际上是对过错方实施了双重制裁。同时,还会引起多种社会问题。所以,我们的立法者及学者们应秉持严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