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及预报服务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k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北方强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2008年1月12日~2月2日,新余市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这次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损失严重,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平均最高气温异常偏低,创历史同期新低。持续22天无日照也是历史同期罕见。日平均气温异常偏低、降水量显著偏多、最长连续冰冻日数、积雪深度等排名历史同期第二。造成这次雨雪冰冻天气的根本原因是拉尼娜事件影响和欧亚地区自1月中旬到2月初出现的罕见、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本文应用对比统计的方法,对这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和天气形势进行分析,有利于今后抗御此类灾害性天气。对这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工作总结得出:准确的预报是这次抗冰战雪的基础。这段时间出现的4次明显的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市气象台都提前2~5天做出了准确的预报。服务及时到位,建议科学、针对性强,信息发布量大,途径多。真正做到了:决策气象服务当好政府参谋;应急气象服务立足防灾减灾;预警气象服务心系百姓公众;专业气象服务确保用户满意。
其他文献
利用陕北地区24个代表站30年(1971-2000)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陕北沙尘暴的时间变化,以及陕北4个代表站月平均风功率密度的变化,并对春季沙尘暴月发生日数与春季风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即是一年中沙尘暴多发的季节,同样是月平均风功率密度最大的季节,春季沙尘暴出现的日数与这个季节的风速相关性比较好.通过逐步回归计算,选取2月份的平均风速、3月份的平均风速、3-5月的平均风速,可
本文对影响我国台、闽、浙、赣、湘、粤、桂、黔等八省(区)的2006年第4号登陆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分析了在其影响下的湘南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东北冷涡、西风带长波和副高的强度、位置等因素决定了碧利斯的移动路径;登陆前和登陆后的卫星云图存在明显差异;能量高值中心有吸引低压中心的表现;西风带系统、副高、青藏高压的准静止性影响强降水系统长时间原地少动,导致湘南暴雨灾害的发生;
使用桃江县气象观测站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得出桃江县大多数年份的洪涝集中在6、7月,1957-1987年洪涝出现频率为35%,1988-2000年上升为77%,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除1991年和1997年外,年年都有洪涝发生,21世纪后洪涝出现频率有所下降;桃江县干旱以夏旱和秋旱最为明显,1957-1988年桃江县干旱出现频率为100%,干旱危害比较频繁,1989-2000年为
全球气候变暖已影响到方方面面,地处中纬度的东洞庭湖湿地已受其影响。本文从东洞庭湖气象水文条件与洲滩湿地生态关系入手分析,揭示出湿地生态原生态优良,而现今湿地生态已显危机,并探究其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思考建议,具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应用岳阳6个气象站1952~2006年气温序列资料,对全市平均气温、最高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年较差、日最高气温≧35℃日数、日最低气温≦0℃日数以及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月、季、年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3年岳阳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现了不同幅度的显著增长。由于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气温,年平均日较差显示出缩小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冬季季平均气温微弱上升外,其
利用1951~2006年齐齐哈尔市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对WMO发布的24种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齐齐哈尔市极端气候事件的事实和变化特征:年最低气温、暖夜、热夜日数、和生长季长度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冷夜、冷日、霜日、冰日和日平均温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各种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都不显著;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均存在阶段性特征和突变特征;最低气温的增暖主要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而最高气温则在
本文用河南省1961-2007年的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气象要素,通过资料处理、制图、制表对河南省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河南省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变暖在冬季表现的最明显,全省冬季平均气温上升约1.6℃,豫北升幅大,豫南升幅小;全省降水量近50年来大部分地区降水无变化或有微弱的变化趋势,全省夏季降水时段和强降水较集中;全省能见度下降明显。通过对全省气温、降水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表明:气候变暖
利用线性趋势法对长白山地区13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同时,通过Mann-Kendall方法确定突变点位置,并结合t-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极为显著的增加趋势,趋势分别为0.23℃/10a和0.46℃/10a;均能够通过α=0.001的显著性检验。近50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间系列都有一个突变点,其中最高气温的突
选取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1961~2007年165个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高温天气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6、7月份,大于37℃的强高温天气和大于40℃的极端高温天气90%以上都出现在这一时段
对九江出现的一次雨凇转大到暴雪形成机制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凇和大到暴雪都具备中空暖低空冷的逆温层结,并处对称不稳定状态中,垂直风切变明显,有足够的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等有利的形成机制条件。雨凇转大到暴雪时,形成机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冷层增厚,暖层气温略降低且厚度减小,过饱和层升高,水汽输送迅速增强。垂直风切变加强导致对称不稳定能量增大,冷空气增强使辐散辐合层明显抬高,造成强烈上升运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