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山茶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来源 :2017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物种保护措施的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滇中地区山茶属的4个滇山茶品种的DNA为实验材料,利用内部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PCR反应体系进行建立和优化.通过四因素(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Taq聚合酶量)三水平正交设计出9组不同的反应体系,对DNA扩增效果、稳定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采用Mg2+浓度3mmo/L,dNTPs浓度0.3mmol/L,引物浓度0.6μmol/L,Taq聚合酶0.6U/10μl组建的反应体系扩增效果最好,ISSR-PCR反应体系稳定,非特异性产物极少,反应产物稳定,条带清晰,无拖尾,且多态率较高.
其他文献
为了解玫瑰石斛花朵的营养价值,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玫瑰石斛花朵中多糖、总酚、总黄酮、水溶性浸出物等营养成分,利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其氨基酸进行检测,并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玫瑰石斛盛花期的多糖含量为8.9%,与初花期和微开期差异不显著.盛花期花中的总酚、总黄酮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67%、1.57%和52.5%.花中含有16种氨基酸(含7种必需氨基酸),干花中氨基
本研究以在北京农学院引种的白丁香(Syringa oblata var.affinis)、朝鲜丁香(S.dilatata)、喜马拉雅丁香(S.emodi)、华北紫丁香(S.oblata)、红丁香(S.villosa)、巧玲花(S.pubescens)和松林丁香(S.pineto-rum)、匈牙利丁香(S.josikaea)、关东丁香(S.patula)、蓝丁香(S.meyeri)10种丁香为材料,
单瓣黄刺攻(Rosa xanthina f.normalis)是北方园林中重要的春季观花灌木,研究单瓣黄刺玫的花芽分化能为今后对其进行科学的栽培管理及花期调控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本研究利用体视显微镜和常规石蜡切片对单瓣黄刺玫的花芽分化过程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单瓣黄刺玫的芽为混合芽,其成花转变始于8月份,花芽当年形成.但整个花芽分化的持续时间较长,从8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开始到翌年3月份,
垂枝是木本植物枝条下垂生长的一种自然变异,垂枝梅花具有显著区别于直枝梅花的表型,其观赏价值较高.为了探索梅花垂枝和直枝枝条的生长差异,本研究以垂枝型和直枝型梅花当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观察梅花枝条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旺盛生长期,垂枝枝条伸长区细胞近轴侧维管束的扩张速率快于远轴侧,直枝无明显区别;成熟的当年生枝条,直枝枝条次生细胞壁厚度显著厚于垂枝,且远轴侧次生细胞壁厚度大于近轴侧
以冰叶日中花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程度盐胁迫及外源钙离子对冰叶日中花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轻度盐胁迫促进冰叶日中花种子的萌发,可以提高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和幼苗长,但对最终萌发率无显著影响;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受到明显抑制,5项萌发指标均显著下降.加入低浓度的外源CaCl2则不同程度缓解盐胁迫对冰叶日中花种子萌发的伤害,提高了种子的抗盐能力,但浓度过高会对冰叶日中花种子形成二次胁迫
本研究以粗肋草Red Valentine带侧芽的根茎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类型、不同外源激素种类及浓度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MS+6-BA2.0mg/L+IBA0.2mg/L为最佳侧芽萌发诱导培养基,MS+TDZ0.5mg/L+2,4-D2.0mg/L为最优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2MS+TDZ0.5mg/L为最佳丛生芽诱导培养基,1/2MS+TDZ0.4mg/L为最佳愈
小报春(Primula forbesii)是典型的花柱二型自交不亲和型花卉,一般采用人工异型花柱植株间授粉获得种子.为提高小报春种子生产效率,以小报春品种红星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授粉方式(虫媒、人工授粉)、长短花柱植株数量比及空间排布方式对小报春制种效率及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熊蜂在单位时间内的种子产量最高,且不同授粉方式生产的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无显著差异适用于小报春授粉制
以芍药品种大富贵紫凤羽奇花露霜和桃花飞雪为试验材料,通过扦插试验,比较了不同品种芍药扦插生根的差异;插穗生根过程中POD、PPO和IAAO的活性变化,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不定根发生的组织解剖学特性.结果表明:4个芍药品种中,大富贵生根率最高可达73.33%、生根数量和根长都优于其他3个品种,扦插效果最好,其次分别是紫凤羽奇花露霜和桃花飞雪;生根过程中POD活性和PPO活性程"上升-下降"的单峰变化
以8种兜兰(Paphiopedilum)的叶片为试材,研究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兜兰叶片厚509.6~1142.6μm,具有巨大的上表皮细胞(平均厚度295.32μm),最厚处占叶片总厚度的近50%.兜兰较厚的上表皮和角质层,气孔下生型,以及发达的龙骨状主叶脉,能保证其在水肥易流失的土壤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兜兰表皮厚度较大,叶肉细胞厚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导致兜兰虽为C3植物但是营养生
探究秋季根施乙烯利和多效唑对红花玉兰苗木质量和枝条抗性的影响,为这一珍稀新种在北方地区的引种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盆栽红花玉兰为材料,秋季每半月灌根施入100、300、500、750、1000和1500mg·L-1的乙烯利和25、50、75、100、150和200mg·L-1的多效唑.秋末,测定苗木质量指标和枝条抗性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对红花玉兰的抗寒能力作综合评价.750mg·L-1乙烯利处理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