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显生宙生物礁特征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k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收集150个我国寒武纪以来不同层位的生物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分析和探讨了我国显生宙生物礁的平面、纵向分布及主要造礁生物等。值得一提的是,生物礁纵向分布特征与火山、构造作用,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平均温度等存在一定关系。在早古生代,生物礁主要分布于湖北、陕西、重庆、成都、贵州、山东、安徽、新疆等地。过渡到晚古生代,生物礁分布位置整体向南迁移,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新疆等地。在中新生代,其分布范围缩小,见于贵州、四川、西藏等地。纵向上,泥盆纪生物礁个数最多,达到36个。二叠纪次之,为30个。造礁生物种类繁多,有珊瑚、藻类、海绵、棘皮、苔藓虫、腕足、腹足、头足、双壳、层孔虫、有孔虫、介形虫、三叶虫、古杯、瓶筐石、管壳石、微生物等。总体上,藻类在150个生物礁中出现95次,珊瑚84次,棘皮61次。不同的造礁生物在不同时期发挥作用不一。泥盆纪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二叠纪主要为藻类和海绵。而瓶筐石仅见于奥陶纪。纵向上,生物礁数量在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具有峰值,相应地,火山、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弱,全球海平面相对较深,全球平均温度相对较高。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针对盾构隧道的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检测方法,突破了数据量大、解算模型复杂、精度质量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并进行了精度评定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盾构隧道变形和病害信息的全覆盖、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荻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总结了现有的隧道轴线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一种三维坐标解析法进行隧道轴线测量.该方法在直接测量标尺中心标志高程的基础上,结合隧道断面的图形特征计算改正数,最终能精确获得隧道中心的三维坐标.通过精度分析和工程实例验证,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且精度和可靠度较高,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伴随着地理国情进入常态化监测阶段,对数据的快速便捷更新成为当下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超大型城市上海市作为研究区,采用2015年和2016年两期DSM的差分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有效识别率和冗余率两个方面对DSM差分识别地理国情地表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构建了关联性分析模型,提出了利用分形维数优化DSM冗余率的变化监测技术方法,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灵山岛位于青岛黄岛东南黄海海域,构造上属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而成的苏鲁造山带中,岛上出露地层以下白垩统莱阳群法家茔细粒沉积岩和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岩为主.莱阳群砂泥岩地层中发育大量多尺度、多类型软沉积变形构造,百余米砂泥岩地层中发育至少30套软沉积变形构造,甚为壮观.灵山岛早白垩世沉积古地理环境争议大,如深海盆地沉积、陆相三角洲沉积、近海裂陷盆地、深湖沉积等.通过对12个样品进行常量、微量和稀土
在秦岭造山带内部,介于商丹缝合带和栾川断裂之间,发育晚三叠世南召盆地,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太山庙组和太子山组。太山庙组底部为灰白色中一厚层状砾岩,砾石成分以片麻岩、石英为主,向上过渡为灰黄色中—粗粒砂岩、细砂岩夹薄层泥岩。下部主要为灰黄色细砂岩与泥岩互层,夹多层煤线。中上部为暗色泥岩夹多层灰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砂岩底部常见重荷模、火焰构造、工具痕等沉积构造。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湖泊三角洲→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钻测井资料分析及野外剖面观测,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事件沉积存在的证据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证明分析.证实了研究区存在地震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和重力流沉积4种典型的事件沉积现象,对记录事件沉积的震积岩、凝灰岩、油页岩及深水重力流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解剖.地震是指由火山活动、断裂和地层崩塌等因素诱发产生的地壳快速剧烈颤动,是地壳运动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震积岩是指记录古地震活动,具有
以铝的富集为标志的本溪组普遍存在于华北陆块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之上,是晚古生代再次产生海侵的最早期的物质记录,承载的该时期重要的沉积和构造作用信息。但由于本溪组原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已发生了较充分的转变,影响了这些信息的挖掘。本文以沉积学、岩溶学、土壤学和表生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大量的铝土矿钻孔岩芯和露天采坑观察为基础,通过垂向上连续取样,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基于对东濮凹陷部分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在古近纪沙河街组沙三中段发现大量遗迹化石,共鉴定出遗迹化石23个遗迹属,31个遗迹种.按照生态习性分析,这些遗迹化石可划分出4种生态类型,包括居住迹:Cylindricum isp.,Skolithos linearis,Skolithos vertivalis,Skolithos isp.,Psilonichnus isp.,Thalassinoides i
基于对晋东南附城、豫西焦作及禹州等地太原组剖面中Zoophycos遗迹化石潜穴充填物的精细研究,查明了四种颜色(红色、灰白色、灰色、黑色)充填物在每一灰岩分层中的分布情况,即:红色充填物主要发育于附城L3各个小分层顶部、L7-3分层上部,焦作L6、L7灰岩中上部及禹州L7灰岩顶部;灰白色充填物主要发育于附城L1-3灰岩以及焦作和禹州的L1~L5灰岩中;具灰色充填物的Zoophycos遗迹化石是普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