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西普在脊柱关节炎小鼠模型病理性骨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24834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对病理性骨化的效应和分子机制,为临床采用依那西普治疗是否对AS病理性骨化进程产生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蛋白聚糖诱导小鼠脊柱关节炎(PGISp)动物模型,通过皮下注射依那西普,对PGISp小鼠进行疗效观察,检测与成骨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制作硬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观察椎间盘组织病理性骨化进程。体外培养PGISp小鼠成骨细胞,与依那西普建立共培养体系,检测与成骨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三柱理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临床应用和疗效分析。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37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3例,Ⅴ型25例,Ⅵ型9例。按照罗从风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胫骨平台分为外、内、后三柱,将累及了骨皮质破裂定义为柱骨折,本组双柱骨折19例,三柱骨折18例。
会议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脊柱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 比较施行"医护一体化"前(2014年6月—12月)、后(2015年1月—6月)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医生对护士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目的 观察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03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共收治尺骨冠突骨折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70岁,平均为45.5岁.受伤肢体左侧6例,右侧13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5例患者合并桡骨小头骨折,均为MasonⅡ型;2例患者合并肘关节脱位;12例患者为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尺骨冠状突骨折按照Rega
会议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骨科老年POD(术后谵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之间的骨科老年POD(术后谵妄)患者3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主要采取常规入院评估,骨科常规护理及护理安全管理等。
目的 观察测定健康成年人生理载荷下上颈椎在体三维瞬时运动特点.方法 招募17名健康志愿者(男8人,女9人,平均年龄25.8岁),受试者既往无任何颈椎疾患及其他影响颈椎活动的疾病.采用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 DFIS)(双X线透视成角为45°)和螺旋CT检查相结合技术,利用相关处理软件从受试者颈椎薄层CT中获得颈椎三维重建模型,本研究选
Purpose:The outcomes of anatomical double 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DB ACL-R) are controversial in literatures.We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82 patients underwent individualized
目的 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自2009年5月~2013年12月,33例后凸>70°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双节段PSO组(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平均34.8±10.6岁);脊柱后凸Cobb角82.6±17.5°(70°~108°);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sagitta
目的:通过对我院VSD负压引流联合游离植皮术治疗残肢感染病例的临床观察,找出残肢感染后植皮治疗的最佳配合手段,为残肢伴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临床经验与方法,为保肢、提高残肢植皮成活率提供更多、更为有效的思路。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两种不同手术缝合方式缝合的脊椎手术伤口情况的监测比较,研究不同缝合方式的对缩短脊柱手术时间、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以及避免切口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伤口周围瘀斑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期间,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异常纳入指标,将术后2~3天,术肢大腿外、后侧出现瘀斑的患者纳入试验,共97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