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是当前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储层成因主流观点是热液白云岩形成的孔洞型储层,但越来越多的勘探和研究发现,储层形成与滩相和岩溶有关,为查明此,以当前的勘探热点西北部为例,通过野外露头、取心及测井录井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栖霞组储层主要发育于颗粒滩经一系列成岩改造形成的细晶白云岩中,根据宏观产出状态和微观结构特征可进一步分为豹斑状和似层状岩溶系统中的自形—半自形晶粒云岩、残余原岩组构的它形镶嵌状晶粒云岩等3种类型。其中,以似层状溶洞内晶粒云岩储集性能最佳,豹斑状分布的晶粒云岩次之,残余原岩组构的晶粒云岩相对较差。储层形成机制表现为滩控岩溶特征,具有先期残余粒间孔保存的薄层滩相颗粒岩为岩溶的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岩溶渗流带与岩溶潜流带分别表现为不均匀溶蚀形成的豹斑状与顺层溶蚀形成的似层状溶蚀特征,并充填疏松的碳酸盐岩砂和砾,这种充填后的溶洞系统储集性能远优于原岩。综上表明,对川西北栖霞组白云岩储集性能和控制因素的研究,可为白云岩化对储层的贡献研究提供新的材料,还因优质储层分布受控于岩溶系统,所以也将对区内中二叠统油气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