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作者

来源 :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经历,为小说的创作积累素材。不清楚当作者是什么感觉,但作者一直是个读者。高中同学老丁和黑狗是作者生命中最先接触到的作者。他们当年那些设置暗码的嘲讽作文和周记,帮作者在乏味的高中生活钻出一个洞,从小小的洞眼里,让作者知道现实在经过一番摆弄后,有可能长成完全不同的模样。却没问他们为什么那样写,读完就归还。借阅过程中,有些感受清淡或顽强地储存下来,作者甚至没意识自己是等待连载的读者。读者现在有许多选择,偶尔才当读者。达尔文搭着小猎犬号远游时,发现厄瓜多附近的加拉巴哥群岛由于与世隔绝,演化出许多其他地方没有的特有种。现代小说旅行到各地,在适应种种环境中产生变异和独有品种。每个小说家都像迷你的加拉巴哥群岛那样,在世界一隅独自写着,等待下一个达尔文。
其他文献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本雅明的大众观。本雅明认为,随着媒体的变化,艺术的性质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传统艺术不是为大众准备的,只有在机械复制时代,大众参与艺术才有了可能。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是一个与个体、与专业人士相对的概念,并且这个"大众"不仅是艺术的接收者而且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大众"使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正在消失。本雅明大众观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大众"这个概念的悖论。
会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已回归文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审美转向: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获得了良好声誉;在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实现了从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和情感特点;在文学本质的界定中,实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
写作这整件事,是可以像此时此刻如此「被诊释」、「被写作」的吗?这两年因应一些邀稿与场合,作者的确写过一两次这类稿子,但只是愈来愈怀疑,愈感到徒劳,也很心虚。一路写得其实不多,过去十多年也一直有正职工作,之所以未曾选择成为一个全职的写作者,一个原因是作者不认为读者或市场在供养或支持创作者上有道德义务,那么,作为一个基本的个人,入世,尽力理解世人与世人的行事(不管你喜不喜欢),以及保持自立的能力和条件
小说家当然可以口语的形式书写一部关乎口语文化的小说,也可以「小说惯用书面语」之形式创造一部关乎口语文化的小说。作者有他自己的个人成分,这关乎个人癖性、文化养成,甚至可能关乎市场需求。但无论如何,站在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当讨论一部作为或优秀或拙劣的艺术品之小说,重点毕竟是一个个人化的深沉视野,个人化的特色,而不在作者的身分,也不在于作者对于任何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小说艺术观点而言,任何所谓「继承」,
在当下中国人关于文学传统的意识与视野中,20世纪中国文学传统所处的位置最为尴尬和模糊.对于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提起卡夫卡、福克纳、昆德拉、卡佛、村上春树等,往往眉飞色舞信手拈来;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汉语文学)传统则沦为最不愿意认领的"穷亲戚",尽管这是人们最切身的传统,甚至如同空气一般须臾不可离.有研究者讨论过鲁迅文学意识中的“过渡仪式”:“并不是所有的‘过渡仪式’都会按部就班地根据三个步骤来进行
近年来有两部小说引起了普遍讨论和关注,其影响甚至超出了文学界,它们出自两位文坛宿将之手: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和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尽管两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地均为中国的大城市——武汉和北京,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非所谓的"城市小说"——在通常的理解中,"城市小说"是以"城市"为主人公的小说,是塑造城市形象、表现城市精神气质的小说.然而,两篇小说以各自的方式呈现了当前中国城市的"现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老生》清晰呈现出历史"重建"与"重述20世纪中国"的努力,小说以"多文本"的"去历史化"的方式,将革命编年史还原成民间野史般的流言蜚语和传说逸闻,小说在呈现历史别样意义的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具体而言,其历史叙述试图通过逃离革命史的方式标示自身的在场,以"去历史化"方式再度"历史化";而小说中唱师这个"游荡者"显示出叙述"权力",他探索"被压抑的"历史主体,却无法建构一个完整的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是汪曾祺先生的一个著名的论断.有点偏执,近乎一种偏执的真理.最初看到这句话,觉得这老先生实在是厉害,一句话就道破了小说的奥秘.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写小说,可不就是写语言么.而作者更迷恋写短篇。短篇小说,因为短,一切都来不及。来不及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不及做一个完整的手势,来不及呈现一个完整的命运,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绵长的叹息。一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短篇,也因为它的短,
《冰点》重重的将作者和现实区隔开来,那是个作者所无法触摸到的世界,不断下着细雪的日本岛国,被冻得脸颊红通通的少女阳子,正背负着无法抗拒的命运向前走。她的未来让作者的脑袋快速转动,忍不住为她铺排接下来的情节,这想法将餐桌上解救出来。而故事当然不等于小说,两者不应该被画上等号。因为好的故事总是让人远离现实,而好的小说,往往让人正视现实。
文学史的建构过程可以被视为文学经典的遴选与确定过程(亦可称为经典化过程).曹文轩在当代文坛上以其多重身份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并在当代文学经典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儿童文学和成长小说创作为主的作家,其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不仅有文学评奖、评榜叙述、大众文化传媒叙述等传统方式发挥作用,还有一些独特的宣传与经典化策略;作为学者和批评家,他通过独特的选本理念、培养青春作家等方式为新时期文学经典化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