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来源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卫星会议暨第六届“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改变,糖尿病发生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常伴有多种并发症,这里介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冠心病中医病名可称为“消渴病胸痹”,糖尿病心律失常可称“消渴病心悸”,糖尿病心衰可称“消渴病心衰病”等,三者可统称为“消渴病心病”。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关于“脾瘅”、“消渴”、“消瘅”等论述,这些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的前期、临床期和并发症期。文章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古籍文献相关记载、从消渴病胸痹(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心绞痛)、消渴病心衰病(糖尿病心脏病心功能衰竭)、消渴病心衰病(糖尿病心脏病心功能衰竭)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为2~4周的复发性腹泻,中医称为泄泻,又称腹泻,其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伴有腹痛肠鸣、腹胀、少腹重坠等。反复发作,患者苦不堪言。张洪义教授通过辨证施治,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脾虚生湿,湿盛则濡泄,以脾虚湿盛为病机关键,治疗猪苓、茯苓、泽泻来利小水而实大便,宗景岳之旨,丹参、檀香、砂仁芳香化湿并能和胃之痛,慢性腹泻病程较长,故配伍适当固肠止泄药物,防
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恶性肿瘤的分期系统,为肿瘤研究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和分析、疗效的评价、预后的估计、临床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统一评定标准。随着医学诊断及治疗的进步,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时代已经到临,基于解剖范围为基础,外科切除的病理检查为依据的TNM分期系统面临新的挑战。高端影像技术如CT、MRI、PET/CT能发现位于肝、肺、盆腔及骨等部位及远端转移小病灶的患者越来越多;另一
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在多项临床试验结果的推动下,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也成为重要的综合治疗手段。调强放射治疗具有较高的剂量学优势,使其成为放疗治疗发展的方向。然而,调强放射治疗在靶区勾画、处方剂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同期放化疗是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诱导化疗、辅助化疗如何给予,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别是调强放疗下放化综合治疗的模式,是亟待研究的问题。靶向治
本文阐述了重庆市发病死亡情况,探讨分析了我市肿瘤防治工作遇到的问题与难题,从重庆市肿瘤防治工作的今后发展,提出了肿瘤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及对人群进行肿瘤筛查的可行性,加强癌症防治队伍建设及肿瘤防治宣传,健全三级肿瘤防治网,规范癌症的临床诊治,发挥专科医院和专业机构的优势,作好重点癌症的危险因素监测,制定主要癌症干预措施和防治策略,从而做好肿瘤防治工作。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分割方式放疗配合使用帕米膦酸二钠对骨转移性肿瘤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骨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6MVX射线照射,分成两个剂量分割组:1)常规剂量分割组30例,每次照射DT2 Gy,每周5次照射,照射总剂量DT 40~50 Gy;2)大剂量分割组30例,每次照射DT 4~5 Gy,每周2~3次照射,照射总剂量DT 30~40 Gy;部分2~3级疼痛患
目的:根据放射性直肠损伤应用保留灌肠护理研究的需要,探讨并建立适合放射性直肠损伤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SD大鼠为实验动物,根据预实验结果,选择21Gy、22Gy、25Gy、30Gy作直线加速器单次直肠局部照射,比较大鼠摄食饮水量、体重、排便、精神及自主活动情况,光镜下观察直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应用剂量22Gy源皮距90cm,单次盆腔局部照射所致的大鼠直肠炎症状与临床患者的接近。结论:本模型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并发颈内静脉血栓的超声表现并探讨其形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恶性肿瘤并发颈内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和超声资料。结果:颈内静脉血栓的二维声像图表现为静脉管径改变,腔内实质回声,加压探头管腔不能变形或不能完全压闭;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腔内无血流信号或信号充盈缺损。结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抗凝治疗的疗效
肝癌是我国第2位癌症杀手,小肝癌的研究促使了肝癌由不治之症到部分可治之症的转变。当前,手术切除仍是小肝癌治疗的首选,是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途径。随着射频和微波消融等技术的进步,小肝癌治疗由单一手术治疗过渡到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并存。消融治疗和手术切除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切除无瘤生存及复发率则更具优势。肝移植不仅去除肿瘤,同时也解决了小肝癌多中心起源的问题,与肝切除相比,小肝癌肝移植后生存率稍高,
痤疮辨治多法乎“清热”,用药偏于苦寒。一味苦寒,使火郁冰伏,气血为之凝滞,乃至水极似火之象或稍见好转加温补之药而使热毒余邪死灰复燃。笔者结合临床实习所见,对痛经伴痤疮患者的辨治引发思考,总结临床实习期间老师治疗的经验,根据个体差异,通过四诊辨明本病的病因病理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共性与个性,查阅相关古籍,探讨因寒致痤的机制。根据痤疮的起因、症状、治疗经过等,以阴阳为纲,五脏寒热虚实为目,从中医的整体性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首创开达膜原的治法,其针对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立法组方,可谓为“中医动态观”的典范之一。更为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开达膜原后的各种不同治疗、调护方法。笔者通过对《温疫论》的总结与研究,总结出吴又可在开达膜原后,针对不同的症状、病情,分别采取了急症急攻用下法、热邪散漫用汗法、表里分传用消法、阴血未复用养阴法等治疗手段,除此以外,他对疫病用药后的调护也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注意清除余邪,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