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运动障碍的康复策略

来源 :2016广州国际康复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0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其主要问题为运动和姿势发育性永久障碍,而且其功能障碍的轻重程度差异非常大,本专题重点介绍不同运动障碍级别(GMFCS水平1级至5级)的脑瘫患儿康复的临床思维和策略。
其他文献
IMOOVE多功能训练仪(以下简称IMOOVE)应用螺旋/椭圆运动理论,其运动平台在半球形底座上进行椭圆形旋转,实现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的三维空间的运动,即3D运动,可以充分地在各个方向上活动身体关节,特别是实现对深层肌肉和小肌群的刺激,能够在一次训练中同时激活不同肌群,从而更全面地提高了肌肉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包括心肺功能的提高。研究表明,将多种康复手段结合而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康复器械应用于康复治
心脏康复过去是基于传统的对冠心病的运动治疗,现在心脏康复的适应证和康复手段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心脏康复的参与率并未得到实质的改善,而且在风险评估和监测方面乏善可陈,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心脏康复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复康训练的重点在於使用功能性运动(即任务导向的方法)来诱发患有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从而提升平衡表现,却忽略了治疗周边神经肌肉障碍对功能(尤其是平衡)方面的影响。研究团队发现患有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的平衡能力(平衡策略)较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腘绳肌肌肉发力的速度较慢,我们针对患有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的中枢及周边神经系统作出治疗,即使用功能性运动配合肌肉力量训练来改善他们的平衡策略。
在了解人体足部压力和步态分析的特点的基础上,采用足底压力测量仪和跑步机设备来检查步态分析中包括足底压力、下肢和躯干各关节运动及其联系规律,同时从生物力学动力学角度出发,并根据分析人体正常步态生物力学与病理生物力学关系及规律和特点。从量化的角度阐述足底压力和下肢躯干步态对下肢和脊柱的影响和病理机制,指导矫形鞋垫设计。
简要介绍国际脑瘫登记及网络化管理以及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儿童康复服务的模式、特点和经验。
本文首先从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来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从业年限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儿童康复队伍的现状。指出我国儿童康复机构设施能够独立承担儿童康复的科室过半,但仍有部分科室依附于儿科、儿保科、神经内科、骨科和其他科室,康复治疗空间和病房空间不足,儿童康复治疗师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果不合理,说明我国儿童康复需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存在问题:①对儿童康复治疗队伍需求不断增长;②康复治疗师培养问题;③儿童
脑瘫是由未成熟大脑的损伤或发育障碍导致的,造成大量运动、认知和学习能力的缺陷。除了与未成熟大脑的原发损伤有关的发育障碍外,损伤的过程可以持续数月-数年。这些损伤的三级机制可能包括持续的炎症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这些过程隐秘的阻滞了内源性的修复和再生,并导致未来认知功能紊乱和提高进一步损伤的易感性。其损伤机制可通过各种方法治疗,包括通过发育中的认可的表观遗传学条件阻止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的
目的:探讨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瘫患儿神经发育及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2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期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补肾组穴:督脉穴13针配伍肾俞、太溪、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醒神头针,神庭透前顶,前顶透百会,百会透脑户和四神聪,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3个月一个疗程.应用GMFM运动发育评定量表和北京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定两组神经发育与临床康复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造成儿童期运动功能伤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常伴有癫痫和视听觉、睡眠等神经、精神、心理行为方面障碍及体格发育异常。其也可不同程度影响脑性瘫痪康复疗效和患儿的生活质量。本文介绍脑性瘫痪常见神经系统共患病及其对脑性瘫痪诊断、治疗的影响和对策。
介绍台湾目前物理治疗(PT)概念:ICE;ICF-CY简介;台湾运用ICF-CY于儿童身心障碍鑑定中;由评估至成效阶段如何运用ICF-CY于脑瘫儿童之服务中。所谓ICE即:国际功能分类系统(ICF);个案处理模式(Client Management Model);实证执业(Evidence-based Practice)。为运用ICF和ICF-CY于身心障碍鑑定中,研究团队发展出「身心障碍鑑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