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承载力在确定土地适宜开发强度中的实践--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高新区部分片区控规为例

来源 :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j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是实现创新规划理念自上而下层层传导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剖析既有控规在确定土地开发强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充分借鉴国内外在交通承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构建了控规中交通承载力分析的主要技术框架,对控规阶段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力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乌鲁木齐市新市区、高新区部分片区控规案例,应用交通承载力测算方法,分析合理的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并提出在控规层面相应的改善措施,充分体现交通支撑和引导的双向反馈作用,辅以逐步完善的管理机制体制,从而实现土地使用和交通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城市做到低能耗、低排放,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坐标。而目前影响城市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以长沙为例探讨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的量化关系,计算长沙历史特定年城市建成区紧凑度与碳排放量以及2000年长沙与中部其他五省会城市建成区紧凑度与碳排放量,通过利用Microcal 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寻找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得出长沙城市不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名片,反映着这个城市在历史和文化上的积淀,不是一个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所在,也是一个城市未来建设的基础和标尺,如何保持城市风化,延续城帀文脉,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这是历史保护和规划建设工作者一段时期内所持面临的热点题,本文以长春市南广化街区为例,从“街道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南广场的街道格局、空间尺度,街道 色彩,建筑材质,街道家具等街道元素,进行深入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谢幕,黄浦江"三滩"之一的南外滩因其南濒世博园区,北接老外滩地区,而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文章从南外滩核心区"复兴码头地块"地域历史与空间结构着手研究,通过对地块历史 精神的提炼和场所空间的再现,追溯上海本土文化和民族产业的发源,以求探索旧城保护性改造规划的可 行之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瓦片网络地图逐渐渗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但是,浏览器直接访问瓦片地图的功能有限,且其与规划设计人H既有数据的融合存在困难。本文通过对AutoCAD数据与 GIS数据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指出GIS數据更适合城市规划管理与分析的需求,提出了在现有的功能强大 的ArcGIS组件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瓦片网络地图的访问,并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实现思路,这种访问 瓦片地图的方式可以
对历史街区的利用,就是要发挥它的城市职能和街区功能,保护利用就是从城市和街区的角度综合考虑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确定街区的用地和使用功能,包栝保持原有使用功能和调整与转换街区功能两种功能使用类型,保持历史街区的原有使用功能对其保护更为有利,这意味着对街区做最小的变动,能很好的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形态,当然,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改善街区人居环境,需要对街区进行一定的整治与改造,包括居住人口的调整
以宁波慈城古县为例,提出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与原则下,对史文化名城内核心保护区的历史遗存采用”部分经营权转让”的片区整体开发模式,确定不同类型片区的特色与定位,提出相应的经营模式建议,给予差异性规划控制要求,从而较好的促进历史遗存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同步协调发展。
创意产业在发展初期就十分依赖于规模效应和聚效应,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发展特征。本文阐述了长沙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引导长沙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提出了相关规划对策。
本文通过沙湖及用边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研究,指出城市设计应从基地场所特征出发并与之相融合,城市设计应关注城市空间的公共性,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感知与运动,不断有人、人的活动、事件、记忆填充它,使之日益丰满、沉淀、深厚。城市应该是搜集时间的机器也是保留记忆的场所。
为实现利用Internet自带的客户端浏览器对现场设备进行远程监控的目的,设计并实施了新型web网络服务器化远程测控系统。系统中测控设备内嵌嵌入式web服务器,既能自身作为测控终端直接采集数据,又能通过CAN总线与其他测控器进行组网,实现类似网关的功能。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嵌入式web服务器模块、测控器模块以及其接口模块设计与实施。软件设计主要选用Linux操作系统和嵌入式web服务器Boa实现CG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电子与通信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视频图像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工程实现的效率。本文设计了基于飞思卡尔MC9S12XSl28单片机及OV6620数字摄像头的视频图像采集系统,实现了无线监测系统的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及图像显示。文中针对图像去噪处理功能,对相应的图像滤波算法进行了阐述。实验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图像监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