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口费事件”看“舆论监督”中的媒体腐败--一种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来源 :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a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山西洪洞矿难中媒体腐败的“封口费”事件进行了介绍,指出我国舆论监督中广泛存在的新闻红包、“封口费”等新闻寻租现象,进而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把“封口费”作为一项潜规则进行分析,得出舆论监督中媒体潜规则盛行与我国的传媒改革密切相关,是对舆论监督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替代的结论。本文提出的对策是深化传媒改革,建立对媒体的监督机制,从而实现从“潜规则”到正式制度的制度变迁。
其他文献
时评的繁荣是近年来我国媒体的一大特点,在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在目前报道仍受到严格控制的状况下它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本文是在对时活跃于报纸和网络时评作者进行的实地考察基础上,试图对此问题作出的探索性研究和讨论。作为一项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思考总结,全文分别就个案的讨论与公共话语体系的塑造、言说的力量与推进制度建设的关系、时评表达面临困境与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全文集中在于对舆论与权力运行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典型的制度文化事件,具有显现中国社会现代性的重要意义,除此而外,也是勾连中国社会若干问题的“点火装置”。就某种程度而言,它是一个政治文明修辞,是“适应性变形”、框架修正的产物。从另一种意义讲,它同时带给我们传播文化的“新”生态。但是,在社会生态及其品质还不能够与之正当衔接、协调共进的时候,仅仅借助这一个制度并不能使我们获得期待的解放。一切还需要在民主信息品牌轮盘的框架下展开
截止2008年6月底,中国的网民数已经达到2.53亿,网民这一群体正不断发展壮大,在众多群体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和探讨。今年以来,在杨佳袭警案、三鹿奶粉事件、深圳官员猥亵女童事件中,网民在事件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体现着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本文试从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理论角度,并结合“猥亵门”事件,对网民的舆论监督进行研究。
建设与推进公平正义的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民主和谐的社会是当前迫在眉捷的事业,网络舆论监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剖析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指出了网络舆论监督在维护公民权益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迎来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愈演愈烈的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动得风生水起。在“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群体性搜索事件中,随意披露隐私、人身攻击,使当事人尚在来不及解释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被无辜地打倒。“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人肉搜索”呈现出的“网络暴力行为”借助网络的匿名性为所欲为
在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准则,即:真相原则、责任原则、独立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对照这些人类传播共识和新闻伦理法则,反思目前地震报道中出现的一些报道方式,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和谬误。一个好的新闻界不会热衷于特权、而又漠视应尽的义务,我们从震灾报道的教训中所应该铭记的是:要不断追问新闻的权力起予何处、止予何地,要更富悲悯之心地报道新闻。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在公众监督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林嘉祥涉嫌猥亵女童案"为研究个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网络监督在酝酿、生发、扩张、转移等不同阶段中的特点,探究网络在监督过程中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文章介绍了1987年深度报道的报道特征、职业意识、社会土壤等方面。对深度报道的特征、动因及反思进行了反思。
作者通过阅读观察5·12大地震后一个月内国内各种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媒体在灾难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发现对地震进行反思的舆论监督类报道比较缺乏和迟缓,继而从客观限制和主观制约两方面思考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舆论监督问题。
公共危机处理是政府与组织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必须面临的课题,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从新闻媒体的灾难报道角度切入,探讨灾难报道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