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产品对陕西预测能力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客观了解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产品对陕西月尺度降水和气温的预测能力,为动态客观集成预测提供定量化信息,促进气候预测工作客观化,对国家气候中心2000-2010 年预测产品中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预测结果进行客观化处理,利用现行评分方法和同号率统计方法,对其预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降水量预测年评分平均值57.9,同号率56.3%,其中降水异常级预测年评分平均值63.4,同号率57.7%;月平均气温年评分平均值74.3,同号率70.8%.其中气温异常级预测年评分平均值76.4,同号率72.0%.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产品中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及其异常级的预测评分和同号率年际、月际、区域差别明显,对陕西防汛关键期(7-9 月)和重点区域(陕南秦巴山地)月降水量及其异常级的预测能力较强.
其他文献
利用1951~2007 年东北地区冬季(12~2 月)温度资料、北半球500 hPa 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冬季冷暖事件与北半球500 hPa 高度场及北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冷暖事件的发生,既受大气中层500 hPa 高度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受副热带环流系统,尤其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东西位置变化
本文利用1979~2011 年NCEP/NCAR 和JRA-25 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分析近33a 东亚地区冬季地面气温的主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套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冬季气温主要模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变化型;第二模态则表现出南北反向变化型,且该模态在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首先从同期环流场的变化上解释东亚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
基于最新一代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4,耦合两种不同的陆面方案NOAH 和SSiB,对我国1998 年5‐8 月夏季气候进行数值模拟试验.NOAH 是目前国际上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陆面方案之一,而SSiB 是首次添加入WRF 模式的陆面方案,其与UCLA、COLA等大气环流模式耦合效果良好,并且在多个天气/气候模式比较计划与陆面参数化方案比较计划中的模拟能力较好.本文旨在考察首次耦合
本文利用1979-2005 年中国740 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江淮初夏降水的10-25 天振荡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降水的10-25 天振荡是一个“强信号”,能很好的反映原始(未滤波)降水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在低空,一条从南海延伸至西北太平洋的类似Rossby 波列非常显著,其中心位于南海,日本东南沿海,阿留申以及阿拉斯加地区。波列上的系统不断向西南移动,波列的西段的
初步探讨了冬季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和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及可能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东侧冬季海温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之间具有同位相变化关系。当冬季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变暖时,随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西风急流位置往往偏南,我国大陆沿岸低层盛行异常的西南风,有利于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反之亦然。冬季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对后期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个是,冬季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异常信
Based on tropical cyclone datasets from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USA)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rainfall
6月14日到15日我省赣北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以鄱阳232 毫米为最大,降雨对流性强,这次大暴雨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通过对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发现赣北大范围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流性大暴雨是由前倾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前倾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使得大气强烈的对
利用我国160 个测站1951 年—2011 年期间夏季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解、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 突变检验等方法详细的讨论了我国夏季的温度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气温可以分为全国一致型、多变型、南北反位相型3 类主要的空间特征场。我国夏季气温在1950s 到1980s 有一个从暖到冷的过程,1980s 后温度有明显
利用1961—2009 年江苏省12 个站点的冬季(12 月至次年2 月)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各月及整个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可能影响江苏冬季各月及整个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结果表明:江苏冬季气温空间变化常表现为全省气温整体偏高型或偏低型。近49 年来,江苏冬季各月及整个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特征,冬季各月气温之间没有很好的持续性。江苏12
利用江西省82个代表站1961~2009年逐日最高温度资料及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系统地研究了江西省极端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江西省盛夏酷暑年、凉夏年同期及前期环流的差异,主要结论是:(1)江西省极端高温天气是与旱季相联系的,极端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盛夏(7~8月),占夏半年的79.7%,以赣北的南部更明显;而4~6月只占10.2%,且4~6月赣北的南部为极端高温天气发生概率的极小值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