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结合CT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yun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B超结合CT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肝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B超及螺旋CT增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论进行对照。
其他文献
The prevalence of an oral lesion varies by geographic region.Until now, there is no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regarding the prevalence of oral lesion in this region.Dental Specialist Clinic, Hospital S
会议
目的 尾状叶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结石发生在肝尾状叶胆管内,常合并左、右肝管结石,临床比较常见,但手术处理极其复杂,是胆道外科的难点之一。尾状叶胆管结石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对其认识不足,各项检查方法几乎对其都不敏感,术前容易漏诊或误诊。本文通过探讨肝尾状叶胆管结石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以提高术前对该疾病的正确诊断。
目的 通过与二维超声造影(2D-CEUS)、增强CT/MRI比较,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评价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湘雅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48例,共48个病灶.射频治疗前1周内行常规超声,2D-CEUS (48/48)、动态3D-CEUS (35/48).全部患者RFA术后1月和3月均行增强CT/MRI检查及2D-CEUS、动态3D-CEUS.RFA治疗
目的 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两种方法引导TACE术后肝癌微波消融术,观察二者疗效有无变化方法 将来我科进行微波消融治疗的TACE术后肝癌患者分为A、B两组.所有患者均经肝穿刺活检或两种影像学检查确诊,并满足以下条件:肝功能Child分级A或B级;无门静脉癌栓及动静脉瘘;不合并其它重要脏器功能的中重度损害;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无腹水及黄疸.A组运用常规彩超引导.常规彩超观察病灶,结合增强CT或增强MRI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 (CECT)在小肝癌(sHCC)增强模式和诊断能力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探讨小肝癌的临床诊断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确诊的sHCC患者在CEUS和CECT两种影像方法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增强特征和诊断结果,比较两者诊断sHCC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目的 探讨肝癌热消融治疗以及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符合特殊部位肝癌(位于膈顶、紧贴肝包膜、紧贴脏器和心脏大血管旁及肝门部尾状叶)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其中,特殊部位肝癌结节个分别是:位于肝表面近膈肌23个,Ⅱ段近心包旁7个,近肝门部7个,下腔静脉旁11个,肝脏边缘包膜下31个,肝脏脏缘近胃小弯12个,胆囊旁17个,右肝下叶近结肠旁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诊断肝内孤立性坏死性结节(solitary necrotic nodule,SNN)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3例病理确定的SNN患者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并从时间强度曲线中得到始增时间、始增强度、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强度差值、上升支斜率、渡越时间,并与相应正常肝组织区域比较得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最后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SNN的准确率。
目的 研究超声检查指标在区分中度以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进行了病理检查的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A组(无或轻度肝纤维化,定义为SO~1),和B组(中度以上肝纤维化,定义为S 2~4)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记录肝脏六项超声形态学指标 (肝实质回声、肝边缘、肝表面、肝静脉、肝静脉频谱波型和脾脏大小)。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检出肝移植术后由肝动脉供血不良导致的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间,对在我院经T管造影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证实有胆道并发症的12例肝移植患者,行肝脏实时超声造影,其中吻合口狭窄4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胆漏3例,胆泥淤积2例.造影剂采用sonovue,经肘静脉快速团注1.2ml,造影剂注入后即刻计时及存储动态图像,连续实时观察5分钟,
目的 使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方法 运用VTQ技术对硫代乙酰胺(TAA)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右叶组织进行检查.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评价VTQ诊断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病变程度的准确率.结果 共30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诱导成功,建模成功率86%.正常肝组织和F1/F2、F3、F4期肝纤维化的VTQ数值与病理结果呈高度相关性(r=0.958,P<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