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作为儿童能够分享并理解他人的心智状态和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其本质可能在于富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与婴儿进行丰富、亲善的社会交往的过程,促进了共情中关键的情绪、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那么儿童共情的发展很可能与婴儿期母亲养育质量以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关。本研究以一项追踪项目中的68个母婴对为被试,在婴儿期(9、14个月)编码母婴互动视频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宝宝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60个月时,采用"陌生人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的共情表现,从而探讨婴儿期母亲将心比心与陪伴时间共同影响后期儿童共情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但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与5岁时儿童共情表现无关;(3)婴儿期母亲将心比心对儿童共情的预测受到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对于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少的儿童,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有效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情绪共情;而对于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多的儿童,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有效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结论: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与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以及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预测5岁时儿童共情的不同成分;而母亲陪伴总时间对将心比心与儿童共情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