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母亲将心比心对儿童5岁时共情的预测: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lia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作为儿童能够分享并理解他人的心智状态和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其本质可能在于富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与婴儿进行丰富、亲善的社会交往的过程,促进了共情中关键的情绪、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发展,那么儿童共情的发展很可能与婴儿期母亲养育质量以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关。本研究以一项追踪项目中的68个母婴对为被试,在婴儿期(9、14个月)编码母婴互动视频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宝宝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60个月时,采用"陌生人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的共情表现,从而探讨婴儿期母亲将心比心与陪伴时间共同影响后期儿童共情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但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与5岁时儿童共情表现无关;(3)婴儿期母亲将心比心对儿童共情的预测受到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对于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少的儿童,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有效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情绪共情;而对于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多的儿童,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有效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结论: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与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以及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预测5岁时儿童共情的不同成分;而母亲陪伴总时间对将心比心与儿童共情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更是密切相关.本研究应用高频超声对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进行追踪,对其中在2 a内发生急
目的观察太子健Ⅱ煎剂对反复诱喘的哮喘豚鼠血和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的影响,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