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证候特点的研究

来源 :第二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HBV感染迄今还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专家提出认识免疫状态以决定治疗策略的指导思想及持久免疫控制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对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以了解各不同免疫状态证候的特点.方法:采用免疫学分类、证候分型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和免疫不全三个状态各200例,共600例进行中医证候分析.结果: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600例涉及证候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内蕴、脾气虚、气阴不足、心肝郁热、肝血虚、肺脾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等11个,600例证候前五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证及湿热内蕴证.不同免疫状态免疫各组的证候均涉及11个,耐受状态组前五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脾气虚、心肝郁热、肝肾阴虚及肝郁气滞证;免疫清除状态组依次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肝郁气滞、心肝郁热及气阴不足证;免疫不全状态组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气阴不足、脾气虚、肝血虚及肝郁气滞证.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免疫状态间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状态组肝郁脾虚、脾气虚及心肝郁热证高于免疫清除和免疫不全状态组(P<0.05);免疫清除状态组湿热内蕴和肝郁气滞证高于免疫耐受和免疫不全状态组(P<0.05);免疫不全状态组肝肾阴虚、气阴不足和肝血虚证高于免疫耐受和免疫清除状态组(P<0.05).结论:HBV感染后导致机体免疫紊乱,表现出不同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证候有一定关系,不周免疫状态证候特点有所不同,可为中西医结合防治HB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献血员和非献血员HCV基因型的分布及差别.方法:应用巢式PCR和基因分型试剂盒对98名献血员和162名非献血员的血清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1)检测出5个基因型和13个基因亚型,基因1b型占75% (195/260),2a型占10% (24/260),3a型占6.15% (16/260),混合型5.38% (14/260).2) 1b基因型在献血员和非献血员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
会议
目的:观察西医综合方法联合复方中药解毒灌肠液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1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病史3月,肝功能:白蛋白ALB 28.2 g/L,谷丙转氨酶ALT 43.7U/L,谷草转氨酶AST 105.5U/L,总胆红素T B I L3501μ mo1,直接胆红素DB I L 143.9μ mol/L.肾功:尿素氮BUN 11mmol,肌苷Cr
会议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的HBsAg定量与肝脏储备功能、肝硬度的相关性.方法:132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诊断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 39例、肝硬化Child-pugh A(LCA)54例、肝硬化Child-pugh B(LCB) 39例,分别检测血清HBsAg定量、肝脏储备功能ICG R15及肝脏瞬时弹性FibroScan (FS).应用SPSS13.0软件系统,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研究进展和自我调节方法.方法:对26例门诊乙肝患者按乙肝五项测定结果进行分组,通过内服中药,结合穴位注射足三里,辅以西药保肝、护肝[1].结果:通过对治疗前后乙肝五项测定结果的比较,总有效率为88.5%[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探讨.
会议
目的:分析99例病理确诊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药物性肝炎中,经行肝穿病理确诊的9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中草药名列之首(32.3%),其次为抗生素(10.1%);预后良好.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药物的肝脏毒性,预防药物性肝病发生.
目的:研究大承气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急性肝衰竭造模组(B组),大承气汤低剂量治疗组(C组),大承气汤高剂量治疗组(D组),每组各10只.C,D组大鼠于造模前2天分别灌胃不同剂量大承气汤2ml,A,B组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继而B,C,D组大鼠均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完成急性肝衰竭动物
目的:观察使用恩替卡韦、前列腺素E1脂微球、大黄联合治疗乙肝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8例乙肝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保肝、退黄等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前列腺素E1脂微球、大黄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4周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住院天数、HBVDNA、病死率情况,并进行疗效的评价.
目的:观察复方苦菜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退黄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复方苦菜汤,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利肝隆。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例数。治疗组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及退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讨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肝功能、抗肝纤维化、退黄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扶正固本方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95例HBeAg及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护肝降酶及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扶正固本方,每日一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疗程半年.对照观察两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HBV-DNA阴转情况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改善情况等.结果:治
目的:观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对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以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肝炎组, 21例肝损害治疗后正常者的非肝炎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肝穿刺获得两组肝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中CSE表达.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两组肝细胞,分别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