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品质区划初探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omo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60个品种2年6点的全国性品种比较试验数据、三大棉区36个试点3年的历史区试数据以及长江流域的11轮区试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均值比较、主成分及聚类分析,以此考察棉纤维品质在区域或试点间是否存在显著而稳定的差异,探讨当前进行全国棉纤维品质区域划分的可行性。2年6点的试验数据表明纤维品质在三大棉区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差异;三大棉区近3年区域试验数据同样表明三大棉区间存在显著差异;长江流域11轮区试比较实验则表明纤维品质在区域内的试点间没有显著且稳定的效应差异。三组数据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按大区实行棉花纤维品质区域化种植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目前,杂交棉制种面临着产量降低,效益下降的严重挑战.本文探讨了影响杂交棉制种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
冀优01是转Bt基因优质棉品系253为母本与优质棉冀棉22为父本的F1代杂交种,在2003-2000年的河北省春播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优质、高产、抗病.2006年3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本文利用BAC克隆直接测序法克隆了GhMyb25的基因组序列,其中,cDNA5非编码区上游序列中有2个TATA盒、1个CCAAT盒和5个HD蛋白结合位点等.将长1756 bp的GhMyb25开放读码框上游序列与GUS基因融合,用粒子轰击法转化棉胚珠,结果GUS基因在棉纤维细胞内得到表达,说明该序列具有GhMyb25启动子功能.还讨论了粒子轰击法转化、结合胚珠离体培养方法的应用前景.
以2001-2005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照为鄂杂棉1号),并已审定的鄂杂棉5~8、10~25共20个杂交棉品种的15个性状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湖北省杂交棉品种结铃性强,大铃,衣分高,产量水平高,平均皮棉产量达1525.4kg·hm,其中有3个品种(鄂杂棉17、鄂杂棉23、鄂杂棉25)皮棉产量在1650kg·hm以上。[2]杂交棉抗病育种取得重要进展,育成兼抗枯黄萎病杂交棉品种鄂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势必将取代传统的种植业,如何进一步提高棉花的附加值,增加植棉的经济效益是棉花科技界最紧迫的任务。天然彩色棉因其独特的自然色彩,在纺织及加工过程中无需漂染,对人类和环境无污染,不含残留化学毒素,穿着舒适,从种植到成衣的整个过程"零污染",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而引起国内外棉花育种家和纺织、服装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业已成为风靡当今世界的生态棉,具有
以河北省抗虫棉区试结果为依据,分析评价2002年以来河北省抗虫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性状。结果表明:抗虫棉参试品种数量迅速增多;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杂交种参试数量逐渐上升;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育种进展缓慢;生育期明显缩短;单株铃数、铃重及衣分略有上升;纤维长度稍有增加,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基本达标。
根据高产优质目标、个群体栽培指标,通过适宜密度、适当行距、适留叶枝、因密培管塑造高光效个群体结构;根据生产目标、品种特性、生育状况、生态环境运筹肥水,通过稳氮补磷增钾增有机肥、改进施肥方法,提高个群体生产能力;根据个群体优化目标,通过因种、因苗制宜全程化调,提高个群体生产质量。
湘杂棉13号(原名湘Q168)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新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组合,是集高产、优质、抗虫、耐病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棉花新品种,2007年2月13日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湘杂棉13号(湘审棉2007008)。
2004-2006年开展了W8225配套栽培技术及开发研究。结果表明,W8225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为:每公顷密度4.2万株,尿素300kg,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225kg,每株摘早蕾8个。密度和摘早蕾对棉花产量、品质影响最大,在棉花栽培中应高度重视合理密植问题,在早发棉田应大力宣传推广摘早蕾技术。
用晋A衍生不育系与恢复系组配分离群体,对晋A恢复基因进行遗传与定位分析。X测验结果表明,晋A恢复基因在F和BC分离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证明了恢复基因遗传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用9个SSR标记和4个STS标记构建了长度为82.1cM的连锁群,恢复基因Rf定位在第19染色体(D08)的15.7cM片段上,与最近的标记CM042和CIR179分别相距5.4cM和10.3cM。以晋A衍生的7个不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