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课程理论:本土化研究与实践探索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理论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她们认为,课程内容隐含着明显的性别不公平,课程知识存在着男性霸权和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课程父权制、性别刻板化、性别偏见和对女性的忽略等。针对传统课程中性别不公平的问题,女性主义课程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课程观,即构建性别平等的课程、提倡多元化的课程、提倡关爱等。女性主义课程理论对西方课程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理论传入我国后,我国从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理论的引进、用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理论审视我国课程中的性别公平问题、开设女性学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理论研究与实践。
其他文献
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以部属理工科院校的材料学科院系为例,阐述了在公寓组建共青团组织、培养团员骨干开展公寓团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如何设计特色文化活动以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工作实践以寝室文化节、文明寝室等特色项目不断强化和完善学生公寓中的团建工作,实现纵横交错的团建网络全覆盖,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有力抓手.
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机械制图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英国机械制图课程成绩评定的多样性、综合性和设计性.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我国机械制图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在成绩评定中,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程度,作为主要考核目标.
选取797名中小学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教师职业认同、自尊和抑郁-幸福感三个量表,分析和探讨了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与自尊、抑郁-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男、女教师和小学、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自尊、抑郁-幸福感整体水平上得分较高.②教师职业认同与其自尊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教师职业认同对其自尊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③教师职业认同与其抑郁-幸福感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教师职业认同对其幸福感有
针对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在分析计算思维教学理念及MOOC的发展现状和对高校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MOOC的翻转教学优势促进教学改革。构建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等,并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为例,实践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会议
埃德加·富尔作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以其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在民主的教育、学习化社会、培养完人三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学会生存》所具有的前瞻性、科学性仍然指导着整个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整个报告的基石是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文就这三方面在此报告中的体现做一分析解读。
会议
启蒙的理想是捍卫人的尊严,树立人的自主精神,而现实却陷入了启蒙辩证法之中,人的价值感、意义感、想象力、判断力、独立性并未得到多少发展,教育又重新进入"野蛮状态"。启蒙辩证法生成;主要由于启蒙所借助的理性失去了批判性与否定性维度,丧失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失去了反思、批判维度的启蒙,在祛除蒙昧、反对神话之后,把自己置于绝对的地位,成了新的神话,造就了新的控制。启蒙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历来作为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备受争论。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单一论、结合论、综合论三种观点。首先,单一论认为教育学属于某一种科学,有学者从教育学关注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有学者从教育学作为教育的经验总结及理论探讨,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根据一定的阶级利益、政治观点和哲学基础建立起来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学总是为阶级服务
现代社会的教育人性化实践,往往更注重人性系统的整体考察,忽略人性系统的内在失衡,即恶性与善性之间、个性与共性之间、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二元"矛盾。首先,在当前教育中,从道德教育目的看,以培养具有清教徒般的纯洁、诚实、完全利他、无私奉献的人为鹄的,这显然是主张人性善的价值观。但从教育实践的手段而论,其前提假设是人性恶的价值判断。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么道德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引导学性向善;如果人性是恶的,那
教育学中国化,即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将外国的教育理论加以解读,并尽量适应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且能够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而中国教育学,即以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发展积淀,结合中国本土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完全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上个世纪下半叶至本世纪初,许多中国教育学者一直将自己研究的着力点放在"教育学中国化"上,这些研究种类繁多,如:"费孝通的乡村中国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等。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系统推动学校实践变革的中国教育学的典范,是重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因式内核。自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学发展的艰辛探索。从我国教育学发展中的经验积累、中国教育学相关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以及学校教育变革的现实需要来看,建构直面生命的实践教育学应该成为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取向。在中国的教育学发展史上,从学习日本到学习苏联再到学习欧美,外国教育理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