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遗产地人地关系变化的机制分析:基于事件生态学的视角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elf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地关系及其变化机制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目标.人文地理学家越来越强调特殊情境和历史偶然性对于解释人地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将这种“情境主义”认识论运用在现实的人地关系解释中一直没有形成框架性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事件生态学(event ecology)非常强调历史过程中特殊事件对特定的生态模式的塑造和影响.因此,这项研究以事件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人与环境时间线(coupled human-environmental timelines)”研究方法,建立了一个人地关系研究框架,并通过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为案例演示和例证了研究框架的操作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呼应当前人地关系分析中对特定情境和历史偶然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全面的认识.这项研究的方法为经验主义方法.首先,通过实地访谈信息、遥感影像资料、统计数据等掌握人地关系的变化;然后获取与人地关系变化相关的事件并建立时间序列,充分掌握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最后,通过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最终对人地关系的变化进行因果解释.在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酒店、旅馆激增导致用水增加,使得灌溉用水减少并导致梯田景观改变是人们普遍性的认识.但是,降水减少、森林中特殊作物的种植、砍伐森林也是共同影响梯田景观改变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因素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本研究发现基于事件生态学分析方法建立的研究框架对于人地关系变化原因的全面掌握是极为有利的.而且,由于聚焦于具体事件,研究框架避免了运用任何先验的理论来解释人地关系变化的机制,符合“情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其他文献
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等空间计量方法,文章通过对竹地名的类型细分与空间格局的研究洞悉中国竹类资源分布的地域结构,为因地制宜的竹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竹地名形成川渝贵、湘中南、浙东闽北、粤桂琼、粤东闽西五大集中区;属种、活动场所、群体外貌、地形地貌和相对位置是其主要命名依据;不同类型的竹地名地域分异显著,例如丛生与大体型类竹地名集中于南方地区,散生与小体型类竹地名散布于北方地区,白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城市变革,2011年中国首次实现了城镇居住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50%这一历史性跨越。过去二十载,中国城市学者们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城市专家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中国城市研究迄今步入了多元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话题逐步突破了城镇化与城市扩张等经典题目,转向对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各类新问题的关注。总体上,中国城市研究的焦点正在从“经济发展与空间变革”向“跻身于快速变革城市中的多元社会群组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商品粮供给区和粮食增产潜力区,粮食生产能力占全国份额稳定接近20%,保障本区域人均粮食需求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0.08hm2)仅为实际值的40%,耕地压力指数已经降至0.38,年可调商品粮量理论估计值达7000万吨,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测算,己建设的110个商品粮基地县中仅约有70%单元的粮食产量、人均产量以及单
以能够刻画并测度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演变的POI为数据源,从区域、市域和县域三个空间尺度,根据POI重心、迁移路径及其方向分布特征,解析厦漳泉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厦漳泉一体化的实际进展程度,探讨重心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区域尺度上,POI重心主要位于同安区南部,标准差椭圆逐渐缩小,表明厦漳泉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不断趋于集中,集中范围与厦漳泉大都市区吻合;市域尺度上,三
以创新支撑中国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选取2000-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NICH指数、自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探究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0-2014年中国创新能力在逐年提升,从2000年的0.199升高到2014年的1.775,升高了8.9倍.其
本文从生活圈行为分析框架入手,解读我国传统乡村生活圈的基本特征与管治模式,进一步分析改革开放之后,乡村地区在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传统社会管治模式的瓦解。当前我国政府在乡村地区的生活圈规划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却导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以日本生活圈研究及规划为借鉴,本文提出应通过“确定生活圈域—制定生活圈协议—分工协作”三个步骤重新构建乡村生活圈的管治模式,结合鹤山市生活圈规划的初步探索,提出
精准扶贫脱贫是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扶贫开发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其中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脱贫工作推进的关键。本文立足于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特困区,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典型贫困村克皮乃克村为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归纳样本村区域贫困和农户贫困的特征以及主要致贫原因,分析“六看”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体系的识别结果和农户贫困特征的“耦合”程度,以此优化南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技术体系。通过对识别的316个典型
秦巴山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提升产业发展规模水平是推进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卢氏县为例,分析了秦巴山区贫困的主要特征,研究了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提出要立足秦巴山区的实际特点,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特色生态旅游、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大光伏产业扶贫力度等路径,提升秦巴山区贫困县产业扶贫开发水平,推动区域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社会记忆是依附于一定社会群体产生的一种趋同性的社会文化符号。本研究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将社会记忆的符形分解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大类,构建“符号体——因子层——属性脉”三维层次的社会记忆符号系统。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视角,从地脉、人咏、文脉的“三脉”属性,以山西省古村镇为实证案例,将古村镇划分为“士”、“农”、“工”、“商”的四种类型,并根据“三脉”属性的符号特征进行解读。研
以2005-2014年统计获取的安徽省各市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为研究对象,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等方法,揭示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呈不平衡性,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不断拉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②2005-2014年各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差异较小且具一致性,而旅游外汇收入差异较大,总体旅游经济规模差异呈缓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