锶敷贴治疗体表血管瘤总结

来源 :全国铁路第四届核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90>锶敷贴治疗体表血管瘤的方法、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用<90>r-<90>Y敷贴器治疗各种体表血管瘤1693例,采取多次小剂量法,根据疗效决定治疗疗程,最多治疗4疗程.结果:1693例体表血管瘤治疗有效率为95.3﹪,治愈率69.1﹪.其中草莓状血管瘤治愈率最高,达91.5﹪.其它类型血管瘤的治愈率分别为:海绵状血管瘤72.3﹪、混合型血管瘤68.4﹪、鲜红斑痣61.2﹪.结论:<90>锶敷贴疗法是治疗体表血管瘤的好方法,其疗效因血管瘤类型、瘤体大小和个体的不同有很大差异,治疗效果有好球,取决于照射剂量和时间的合理选择.
其他文献
作者采用局部间质内注射p-胶体,治疗肺癌浅表淋巴结转移癌44例,收到良好疗效.本文报告其临床治疗效果及淋巴结病理改变等.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胞外间质和毛细血管基底膜成份的改变与病程、血糖等指标的关系.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时期患者血清ⅣC、LN的含量,通过眼底镜和荧光造影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型.结果:三组糖尿病患者血清ⅣC、L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DR组血清ⅣC水平高于对照组、NDR组、BDR组,差异显著(P<0.001),PDR组、BDR组血清LN高于对照组、NDR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时期细胞外间质、血管基膜成分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在血循环中的改变,了解他们与血管基膜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性.方法:85例(男40例、女4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无视网膜病变期(NDR)组、背景期视网膜病变期(BDR)组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期(PDR)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测其血清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含
细胞外间质(ECM)、粘附分子(AMs)及生长因子(GFs)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基膜、细胞表面等部位ECM、AMs的异常改变有助于了解其发病机制.ECM、AMs成分的改变和交联异常与非酶糖基化导致的糖基化终末产物有关,而许多GFs能诱导和促进此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血液ECM成分和AMs的含量测定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都不
目的:探讨血检素(TXB)、内皮素(ET)及钠素(ANF)在冠心病和肺心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3例冠心病、35例肺心病和26例健康人的TXB、ET和ANF.结果:正常对照组ET:46.50±8.1ng/L,ANF:148±49mg/L,TXB :74±17.4mg/L,绞痛发作前后ET:182.2±17.8ng/L,VS98.8±34.2ng/L,ANF:285.2±35.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的机体早期性功能改变的机制.方法:以甲状腺激素诱发成年雄性大鼠甲亢,观察大鼠血清睾酮(T)、睾丸组织锌离子(Zn)含量明显减低;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增高,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明显减低;睾丸组织间质水肿,毛细血扩张,精子细胞数量减少.结论:血清T含量降低及性腺组织的生化学变化,是甲亢后早期性功能损害的因素之一.
目的:观察Sr/Yβ射线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含Sr/Y的治疗器活性区置于尿道前列腺段,实施β射线腔内照射,剂量为30~50Gy,治疗37例前列腺增生病人,治疗后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2周后,26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7例有所好转,4例改善不明显.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前列腺体积均发生明显的变化(PSr/Y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效果显著,尤其是适用于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是多年来医学领域研究的课题,近二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专家采用放射性核素治疗多发育转移癌所致的骨痛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取得良好的进展.为此,我科于1998年对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开展了Sm-EDTMP及"云克"药物治疗工作,共计30例次,取得一定疗效.其中男性26例,平均年龄57岁,女性4例,平均年龄62.5岁.所有病例均作全身骨显像,骨转移病灶3-25余处不等
本文观察H22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子鼠瘤体内注射后,P-磷酸铬胶体在移植瘤体、局部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内的分布,探讨P胶体对治疗肿瘤的意义.
采用Ⅰ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有多种方法,究竟采用那种方法剂量疗效更好、复发少、经济,本文报道三例病例作比较分析,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