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临床分析

来源 :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ne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1年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0例(140椎体),术后12个月内再次骨折的15例(20个椎体)患者为研究对象,1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患者给予骨水泥强化治疗、术后抗感染、恢复期给予积极的康复锻炼指导.随访10个月,观察有骨水泥有无外漏及再骨折患者及恢复情况. 结果:所有再次骨折的患者在注射骨水泥过程中均无椎前静脉渗漏及椎间盘渗漏,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注射后出现背部疼痛,给予镇痛药疼痛显著减轻;术后3d所有例患者均可下床活动;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周内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充填剂不良性宿主反应,无发生再次骨折. 结论:骨水泥强化治疗辅以抗感染及康复锻炼指导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防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总结长寿老人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接受椎体成形术的疗效与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经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5名9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总计66个椎体),其中女性17名,男性8名,年龄90-103岁,平均92.91±2.78岁.病程0.2-12月,平均3.52±2.03月。通过观察患者内科合并症情况,骨密度检查结果,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from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MPCs) are initiated and regulated by a cascade of signaling events.
会议
目的:本次建立模拟RA发病的CIA大鼠模型,通过对CIA大鼠模型的研究,观察炎症与局部骨量的变化随时间延长而进展的情况,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①2周取标本组(8只);②3周取标本组(8只);③4周取标本组(8只);④6周取标本组(8只);⑤8周取标本组(8只);⑥10周取标本组(8只) ;⑦正常组(1
风湿免疫病多种因素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GIOP是继发性骨松中的第一位原因,在所有继发骨质疏松症中排第三位,风湿科医师应重视对患者OP的评估及防治,唑来膦酸是预防和治疗继发骨质疏松的一线用药:1.快速改善骨转换指标,并持续维持在正常低限水平。2.全面快速提升骨密度,显著改善骨结构。3.快速降低各种类型以及各部位骨折风险。4.降低患者长期死亡率。5.整体安全性良好.
目的:通过分析高龄老年(≥80岁)男性腰椎骨密度的独立相关因素,来寻找提高高龄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的方法.方法:对1066例高龄老年男性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血液生化、骨代谢和生殖激素等指标的检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筛选高龄老年男性腰椎1-4骨密度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高龄老年男性腰椎1-4骨密度的独立相关因素有体重指数(β=0.018,P<0.001)、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0.226,P
为了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疾病,同时保证手术质量,需要用抑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来干预,如使用一年静脉滴注一次的双膦酸药物,,保证一年的疗效,提供全年骨保护 ,是最理想的选择。骨科临床路径的建立也是规范了骨科手术中的各个环节,有的放矢,让病人收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代谢性疾病的影响,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日渐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对OP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IGF-I可以增加骨形成刺激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限制和减少骨吸收的破骨细胞的分化,因此在防治OP中效果明显.本文就骨代谢指标与IG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桥蛋白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骨代谢密切相关,敲除该基因的小鼠能抵抗切除卵巢引起的骨质流失,而高骨桥蛋白水平是引起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重要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