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

来源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hao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厘清失地农民再就业现在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与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失地农民在再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同时,政府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保护与扶持不足,导致就业结构不均,就业矛盾突出.研究结论: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形成"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依靠、就业有保障、创业有支持"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模式,逐步从根本上解除失地农民的近忧远虑,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有效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模式直接关乎居民点重构的成败,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和埭溪两镇的农村居民点重构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提炼出当前农村居民点重构的两种典型模式之特点和路径,为目前农村居民点重构实践提供模式借鉴和决策参考,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供完善建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农村居民点重构模式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农户建房的周期、重构意愿
研究目的: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用地供需动态变化及区域生态安全现状,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碳平衡法、模型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区域人类活动释碳量及生态用地固碳量的估算,构建生态用地供需平衡指数模型,对南通市2001-2007 年生态用地供需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南通市人类活动释碳量不断上升,生态用地固碳能力却持续下降.如按固定2/3 和1/3 的释
研究目的:借鉴环境经济学方法,构建耕地面积变化综合分析框架--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总结、比较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耕地面积变化规律,并试图为我国耕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 指数分解法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和日本的耕地损失均呈现倒"U"曲线形状;(2)从影响机理来看,规模效应是影响耕地减少速度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降低耕地
研究目的:探索统筹城乡进程中村落重构理念,助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宜居乡村建设示范.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从资源整合视角入手,将农村居民点建设置入乡村环境系统,提出农村居民点整合这一新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理念;(2)据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动态划分农户,以乡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为载体,融贯"自上而下"政策引导与"自下而上"农户需求,构筑农村居民点整合运行关键框架.研
研究目的:依据协调发展理论,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定量测算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并以扬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熵值法、有序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结果:(1)1996-2007 年,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序度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有背离趋势;(2)1996-2001、 2002-2005、2006-2007 年三个阶段,两系统的协调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税这两类土地财政收入对土地违法的影响,从土地财政改革的角度提出土地违法治理的思路.研究方法:理论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税性质不同,两者对土地违法的影响也不相同;在全国层面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金对土地违法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土地税对土地违法产生显著负向作用;但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及东部地区,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税对土地违法的作用不显著.
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农民的耕地退化感知、环境态度和土壤改良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利用2012 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组织的对江苏省沭阳和宝应两县农民的入户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农民的耕地退化感知利益对农民的环境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进而通过农民的环境态度来影响土壤改良行为.研究结论:强调耕地整治和土壤改良技术给农民现在或者将来的农业生产带来众多利益,从而使得其环境态度更为积极,
研究目的:研究我国后城市化时期土地利用趋势及管制要求,从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流转管制、土地产权管制及地块全过程利用监管方面提出土地利用管制制度创新建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推理法.研究结果: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部分城市已迈入后城市化时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该时期土地利用管制目标.该阶段土地利用管制总体要求包括:统一管制目标条件下土地利用分类管制;管制主体多样化;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开发权转移试验的得失,并提出完善建议.研究方法:对比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开发权转移试验经历了"土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两个阶段;该试验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协调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升了土地管理绩效;该试验的环境保护倾向不突出,开发权交易市场不成熟而且不够尊重农民权益.研究结论:短期内中国应该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长期内应该推动其向开发权高级
研究目的:依据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地区宅基地置换模式区域差异的原因.研究方法:交易费用法,案例比较法.研究结果:区域土地稀缺程度、非农就业机会大小、农地流转稳定程度和农村社会保障稳定程度是引起宅基地置换模式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土地稀缺程度高、非农就业机会大、农地流转和农村社会保障稳定性最高的昆山市花桥镇因资产专用性程度低、不确定性小而采用置换商品房模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