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分布式发电中的储能技术研究综述

来源 :京津冀晋蒙鲁电机工程(电力)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nlucif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对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抑制电压和频率波动,为用户提供优质电能具有积极作用.分析了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作用,介绍了蓄电池储能、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和飞轮储能等储能技术,评价了储能的技术经济指标,最后展望了储能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中压配电网绝大多数故障为电弧接地故障,本文针对cassie与mayr这两个经典电弧模型在单独使用时只能考虑到对流散热或传导散热,具有片面性,而二者结合使用却恰好可互补,故而在ATP-EMTP平台下将这两种模型进行搭配并合理设置,通过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10kV配电网下的仿真,证明该电弧模型可正确反映故障电弧特性.还分析中性点经高阻接地配电网单相电弧故障时的特性,将该电弧模型用于间隙性电弧接地故障仿真
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是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现有数字化变电站应用系统繁多、数据查询繁琐等问题,在过程控制对象链接与嵌入(OPC)通信结构的数据传输和组态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的统一信息平台监控系统开发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化变电站中基于SOA架构的监控系统模型,其次提出了监控系统中结合关系型数据库的根本原因法(RCA)数据模型的二次开发,最后
为确保电网安全和无人值班变电站可靠运行,提出了无人值班变电站集控中心监控信息标准化设计,详细介绍了无人值班站监控信息、监控画面的规范标准和设计方法.本方案的实施,改善了变电站集中监控技术,提高了集控中心的监控效率.
介绍了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系统的构成,简要阐述了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基本应用功能,重点阐述了电能量采集系统的深化应用功能,对部分深化应用结果进行了截图展示,然后就电能量采集系统应用的意义进行了总结.
当直流输电系统由双极运行状态转为单极大地回线运行方式或双极不平衡运行方式时,变压器中性点电流中出现直流分量,引起铁芯磁通工作点改变,导致变压器出现谐波、振动、噪声以及发热等现象.为了分析±660kV直流输电线路单极运行时对交流电器设备的影响,本文对500kV交流变压器进行了研究.在直流输电单极和双极两种运行状态下对变压器中性点电流、直流偏磁引起的母线谐波、变压器振动和噪声进行了现场测量.通过对测量
在对大型光伏电站并网运行特性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双级变换并网光伏电站整体模型,并分析了光伏电站的动态输出特性和等值阻抗.然后以某1.6MW实际并网光伏电站工程为算例,着重研究了光伏电站接入配网对系统潮流、母线电压、短路电流和继电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先伏电站并网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
研究农村"生存型"生活转向"新农村"电网,构建农村楼宇化智能量测系统、计量数据系统、远程控制技术,通过改变用电模式,设计将CT、表计、配电箱融入一体,功能单元划分由进、出线间隔,计量(测量)表计间隔,配变终端间隔,电容器间隔四个间隔单元组成,实现了集计量、控制、保护、电能分配、动态无功补偿等功能为一体.一、二、三级保护器技术指标匹配,一级保护器采用多功能断路器,二级保护器采用自复式单相剩余电流断路
随着光伏发电的应用规模和范围的迅速扩大,变电站中也逐步引入了光伏发电系统.变电站的站用电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目前已有采用光伏发电接入站用电系统的方式在变电站中实际应用.光伏发电接入变电站站用电系统可为重要变电站内的重要站用负荷提供另外一种电源接入选择,提高站用电的可靠性.光伏组件的安装及运行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可装机容量,对光伏发电对站用电可靠性提高的作用有直接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变电
以2012年临沂电网现状为依据,结合临沂市"十二五"电网规划,探讨了临沂饱和负荷时期的规划,综合考虑装机规模及出力约束,计算出了饱和时期临沂电网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容量需求,对临沂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网架结构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该方法不仅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能源供应紧张和经济发展迅速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数量和分布不均已经成为二者发展的瓶颈,只有保持电网的快速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继续腾飞.基于此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无疑是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必经之路,而建设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就是传感技术,通过分析物理网技术的技术特点和发展方向,以智能电网试点工程中的实际案例为背景,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发展中的作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