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斜拉桥成桥状态风振控制设计

来源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8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bei1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减小大跨度斜拉桥成桥状态的风致抖振作用,对某斜拉桥进行了风振减振控制设计.通过数值计算及风洞试验,得到了该桥成桥状态减振前后的风振响应,并对两种状态进行了风振减振控制设计,最后对桥梁的舒适度指标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桥梁在成桥状态下,主梁的抖振响应较大;采用MTMD对桥梁进行了风振减振控制设计,MTMD减振效果明显;减振控制设计后,桥梁可基本满足桥梁安全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南塔主墩钢吊箱测量定位过程进行回顾,详细介绍了从安装控制网建立、钢吊箱工厂制造测量要求,到现场沉放定位测量技术等各环节的施工测量管理方法,为同类工程的实施提供一定借鉴.
同向回转拉索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拉索锚固体系,这种拉索锚固体系成功地解决了混凝土索塔锚固区耐久性的问题,从机理上避免了索塔锚固出现拉应力,芜湖二桥是首次将同向回转拉索锚固技术应用在了大跨径桥梁中.为了建立合理的同向回转拉索体系鞍座加工工艺和安装方法,本文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为依托,对同向回转拉索体系鞍座的标准化加工工艺与鞍座合理安装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调研与理论分析,并利用BIM技术对合理的安装工艺进行
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北引桥、跨大堤及滨江大道桥墩柱施工为例,在现有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的基础上采用事故树分析法结合现场施工实际进一步分析可能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使用最小割集来找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最低触发条件,利用最小径集得出预防事故的基本保障措施,分析结构重要度得出各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从而提高预防措施针对性,加强风险管控,最大程度地避免、减少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随着桥梁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施工工艺和工法的不断进步,在长江上建设跨江大桥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桥梁设计不断更新,大跨径桥梁日益增多,跨江大桥建设水上施工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开展跨江大桥建设期水上施工组织,在确保通航安全和施工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水上作业,成为桥梁建设者和行业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建或在建的长江大桥达到一百多座,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给长江大桥基础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在总结归纳现有长江大桥深水基础形式的基础上,讨论了未来长江大桥上的新型基础形式,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文中还对深水基础特有的冲刷问题展开了描述.
今年,悬浮隧道建设列入了中国科协60个重大科技难题之一.本文就琼州海峡通道的建设条件和气候、地质、生态环境的特点,在总结前期琼州海峡各桥梁、海底深埋隧道及悬浮隧道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各方案的优劣进行了比较,讨论分析了海峡通道建设中面临的技术难点,结合本人10多年在悬浮隧道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悬浮隧道方案的合理性、需研究解决的技术难点.提出当前应着重对大型跨海通道的悬浮隧道设计理论、施工方法、
九龙大桥为高新二路跨越外环线桥梁,全长519.08m,主桥为65m+95m双曲索面斜拉桥,球拍状拱形桥塔,桥塔竖向倾斜10°,主梁及桥塔均采用钢结构,桥面铺装采用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本桥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标志性景观桥.
柴家峡黄河特大桥主桥为高低塔双索面钢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46.8m+49.2m+364m+49.2m+46.8m+42.862m.由于路线布设的要求,主桥范围内平面线形布置了一段长度为186m的曲率半径600m的圆曲线.为解决大桥的设计难题,保障大桥结构安全与服役性能,针对结构静力效应体系、减震体系、钢桥面铺装和大变位伸缩装置开展了专题研究,本文对这些相关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钢桥从以1883年布鲁克林桥为代表的罗勃林体系桥首次正式诞生,到2016年第三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建成通车,不断接受质疑和挑战,历经133年,终于向世界证明了其体系的可行性.不过,在不同的时代,其基础、桥塔、拉索(包括斜拉索、主缆、吊索)材料,桥型设计构思和理论,施工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绿汁江大桥主桥为国家高速公路网G8012与玉溪至楚雄高速公路上的控制性工程,主桥为主跨跨径780m的独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大桥分跨布置为140m+780m,是国内第二座同类结构体系的悬索桥.本文介绍了大桥的项目概况、建设条件、桥位比选、桥型比选和桥型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