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胁迫对奥尼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来源 :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aphot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获知水体中不同的氨氮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0.aureus)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研究了水体氨氮浓度为0、2.5、5、10和20mg/L(对应对照组、实验1、2、3和4组)分别在0、12、24、48和72h的胁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体质量:6.81±0.25g)血清中溶菌酶活力及肝脏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鱼血清内溶菌酶均显著下降(p<0.05),实验1和2组24h开始下降,实验3和4组12h开始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进一步降低;各实验组12小时肝脏T-AOC均显著变化,24小时均达到最低水平;实验1、2和3组,鱼体肝脏内T-SOD活力在12h时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实验4组鱼活力下降出现在24h,72h时各组鱼体肝脏内T-SOD显著高于氨氮处理前水平(p<0.05);实验1和2组,鱼体肝脏内CAT活力24h显著下降(p<0.05),之后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3和4组12h显著上升(p<0.05),24h之后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实验1、2和3组鱼体肝脏内GSH-px活力随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分别24、48和72h达到最高,实验4组在24h出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72h活力降至最低.
其他文献
淡水蚌类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区生境复杂,淡水蚌类物种繁多、资源丰富.本文分不同湖区对淡水蚌类进行系统的定量采集和调查.结果表明:鄱阳湖淡水蚌类有13属42种,中国特有种有32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洞穴丽蚌,它们在各采样湖区都有分布.每个采样湖区标本所含属数、种数和相对丰度相差较大;各属所含种数和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各采样湖区、各属之间生物量和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全湖淡水蚌类密度和生物量
本实验模拟沙蚕的野生生长环境,在25℃,盐度31,pH7.8条件下,分别测定了4d和14d不同镉离子浓度(0μg/L、400 μg/L、800μg/L、1600μg/L、3200μg/L和6400 μg/L)对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镉胁迫强度较低时(Cd2+<1600 μg/L
2004年3月至2012年11月,在湖南省沅水常德江段(从桃源陬市至汉寿牛鼻滩)采购新鲜鱼,共检查41种604尾鱼,共检获单殖吸虫标本2000余号(均寄生于鱼的鳃丝上)。经整理鉴定隶属3科、7属、40种,其中指环虫属27种、锚首虫属4种、锁盘虫属1种、伪锚盘虫属5种、鲶盘虫属1种、四锚虫属1种、拟双身虫属1种。
湖泊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自然条件下,其内部本身各种生态因子彼此交织在一起,由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引起的水质动态变化;但在人工条件下,人类的各种活动的加入,构成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人类活动的影响更为突出,由此认为湖泊的富营养化是人工养殖鱼类(投饵施肥)的主要诱因。
采用模拟现场流水系统法,测定了桑沟湾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长牡蛎三种主要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参数,根据贝类能量学模型,估算出三种贝的C、N、P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春季三种贝摄食的C大部分由呼吸作用消耗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另一部分用于排泄代谢耗损,极少部分随粪便排出;而摄食的N、P大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少部分直接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少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和自身代谢耗损;且滤食性贝类对N的吸收利用大于
以小球藻Chlorella pyreinodoisa F-9和C.vulgaris HYS-2为实验材料,利用工业废水培养两种小球藻,以f/2培养基作为对照,研究2种小球藻在工业废水中生长、油脂和脂肪酸积累规律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2种小球藻能够利用工业废水中的氮磷迅速生长,最终生物量分别为0.293 g/L和0.276g/L,为f/2培养基中的2.4倍和1.6倍.小球藻HYS-2在废水中
克隆盐藻小G蛋白基因(命名为DsRab),为研究盐藻耐盐分子机制奠定基础.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盐藻小G蛋白基因DsRab cDNA全长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JN989548),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QRT-PCR方法检测盐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sRab基因的cDNA全长为1 299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12 bp,编码20
象山港养殖区是我国典型的海水养殖区,弧菌(Vibrio)是引起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最重要病菌之一。本研究周期性(8-11月)采集象山港海水养殖区域的网箱区内外海水样品和患病大黄鱼,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弧菌及总细菌数量,采用16S rRNA和rpoA基因鉴定水体中弧菌和大黄鱼组织优势菌;同时测定一系列水体环境参数,分析了水体中弧菌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参数和大黄鱼病害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网箱区与对照区弧菌
根据2008至2010年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渔获量和CPUE分布区域及其海表温度特征.结果表明,长鳍钓获尾数占到80%以上的渔区纬度位置为15~40°N和10~45°S.高CPUE渔区主要位于25~40°N和10~40°S,其南北分布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北半球冬季时多分布于北太平洋,夏季时多分布于南太平洋.三年的渔区分布状况基本一致,2009年在北太平洋以及2
本文根据2012年7-10月中国鱿钓船在42°-45°N、153°-157°E海域采集的柔鱼样本,对其生物学数据进行了测定,同时,对上、下角质颚各20个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柔鱼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与性别、胴长、体重、色素沉级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下角质颚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在雌雄个体间均未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但上、下角质颚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均差异显著(P<0.0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