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艺术中铅白颜料应用与变色问题的研究

来源 :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che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以来,美术、史学等学术界流行朱砂(或银朱)加铅白(胡粉)晕染法是造成敦煌壁画颜料变黑的说法。经科学分析研究证明,敦煌石窟艺术中没有应用银朱,而朱砂的用量也很少。事实上,晕染法采用的是铅丹加白色矿物质颜料调配而成的红色,而红色的铅丹、白色的铝白历经千百年自然变色后都变成深浅不同色相的褐色——二氧化铝。由于石窟环境等各种原因所致,石窟艺术中也有铅丹、铅白没有变色保存原貌的实例。以往学术界流行的关于敦煌壁画铅颜料变色方面的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观点和说法,应予得到更正。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梳理和呈现艺术中的蓝色,来探及深层次的蓝色的文化史。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在不同时期,地域和文化的艺术语境中,蓝色本身提出无数棘手的问题,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和
  《废艺斋集稿》是曹雪芹传世的一部有关工艺美术的著作,自1 973年被吴恩裕公开披露以来,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其真实性得到不断确认。该书内容涉及金石图章、风筝制作、编织印
  所谓的风格,按辞典的意思是“泛指事物的格调、特色;或指人的风度、品格”。以绘画作品而言,即在画面中能看到类似的处理方式或设色方法或笔触线条等,画家在处理画面的物象时
  本文通过对《诗经》草木及其染色探讨,讨论了其与中国传统色彩背后的联系。通过研究发现,《诗经》草木名称中,绿、蓝、葛、朴、甘棠、榛、桑、栗、漆、艾、茹藘、栩、菅、楰
  “燕支”一词较早出现于我国晋代文献中,此后各时期文献又陆续有“燕脂”“烟支”“胭脂”等众多同音异字词汇。分析研究得知,它们是来自外来语音的汉译词,大约在汉代红花向
  本研究是以文献为考查对象,汇整茜草的古名,结果发现茜草的别称有茹藘、藘、韎鞈、茅搜、蒨、搜、搜蒨、蒿芦、韎、蒨草、染绯草、染绛草、活血草、风车草、四补草、四轮草
  克孜尔224窟主室正壁佛龛(以下简称佛龛)内部使用锡箔装饰,其技法构造为在锡箔上涂绘青金石蓝色,这一堪称“奢华”的赋彩方式与13世纪挪威教堂祭坛群画的技法相似;而巴米扬N
  本文借鉴西方现代表色体系,尝试为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制作一个表色工具——中国传统色立体:垂直层叠的锥形塔,并结合中国哲学观念分析其基本特征。明清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进
  正仓院宝物是8世纪的东亚文物宝库。对彩色宝物的调查大约在35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仔细梳理现在已经确认了20多种无机颜料和2种有机颜料。本研究中,分别以唐制的宝物,日本中央
  东方的绢本绘画样式目前只在少数地区存在以外,在中国被鲜活地传承下来。在与古人对话及自我绘画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于绢本上支撑色相系统的主要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