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纳米晶NdFeB/α-Fe磁体的热稳定性研究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r4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相纳米晶永磁材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永磁材料,本文采用快淬法制备出成分为Nd<,8.5>Fe<,75> Co<,5>Cu<,1> Zr<,3>Nb<,1>B<,6.5>和Nd<,8.5>Fe<,74> Co<,5>Cu<,1> Nb<,1>Zr<,3>Cr<,1>B<,6.5>的双相纳米晶永磁材料,并加入粘结剂后制成粘结磁体,研究其磁性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结果发现,两种双相纳米晶磁体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和在一定温度处理后较少的磁通损耗,其中加入合金元素Cr后效果尤为明显.
其他文献
在纳米晶NdFeB永磁材料磁滞回线的微磁学有限元计算中,剖分单元尺寸对计算的结果影响很大.其中H最小值所对应的剖分单元尺寸约为畴壁厚度的三分之一.
本文用凝胶方法在SrFeO表面包覆反铁磁CoO层,研究发现磁滞回线有较强的偏置.在场冷于Néel温度(T=290k)以下,由于铁磁与反铁磁的作用诱导的单轴各向异性面产生的交换偏置场,使样品的低温矫顽力H和矩形比M/M比零场冷却的有明显的增加.在室温下,由于样品的预热处理也引起矫顽力H的增加.
研究了SmFeN磁粉的制备、结构与磁性能发现,Sm-Fe合金的铸态组织主要由SmFe、α-Fe和SmFe三种物相组成,而经过1000℃均匀化退火48小时处理后富Sm的SmFe相基本消失,α-Fe相的晶粒变小,数量减少.随着氮化时间延长到10小时,SmFe相始终未改变其ThZn型结构,而氮原子浓度增加,所有的X射线衍射峰均向小角度方向移动;但在氮化时间超过10小时后,物相要发生变化,导致磁性能降低.
首次研究了TbFeTi单晶不同晶面的磁畴结构.对x=0.85的样品,在(001)面观察到了很弱的磁反垄,表明样品是易面的.在(110)和(100)面观察到了条网状磁畴,这和样品面内的各向异性有关.用Hubert模型对这两个晶面的磁畴结构进行了定量的理论分析.当Ti含量增加到1.0和1.3时,磁畴结构的变化表明了材料的各向异性已经从易面变到了易轴,对磁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用两格点分子场理论分析了RCoV(R=Y,Gd)化合物的磁矩随温度的变化.采用数值拟合的方法计算出了描述三种磁作用的分子场系数n、n.对于YCoV,分子场理论仅以n给出了很好的描述.而对于GdCoV,三个分子场系数中n最大,这意味着磁作用主要由钴3d电子间的交换所支配.
用双晶格模型计算分析了GdFeTi和GdFeTiH化合物取向多晶样品在300K的高场磁化曲线,计算得到化合物的各向异性常数K(300K)分别为15.0K/f.u.和17.0K/f.u.,明显大于相应的YFeTi和YFeTiH的11.0K/f.u.和12.7K/f.u..这一差别主要来源Gd-Fe交换作用的各向异性.
本文研究新型二价稀土合金化合物Eu(Mn,Ga)的结构和磁性.Eu(Mn,Ga)具有正交结构,空间群是C mcm,Z=4. Eu(Mn,Ga)化合物表现为顺磁性,但当Mn含量在0.3附近时,发生顺磁-铁磁转变,居理温度在300K.磁性测量显示:Mn的自旋是影响磁性的原因.
本文通过对NdFeB及Sr铁氧体的矫顽力温度系数β的测定,提出一种用Sr铁氧体与NdFeB复合的方法来改善NdFeB材料的H的温度系数,从而实现部分取代Dy(Tb)等稀有材料并提高NdFeB使用温度的目的.
用熔体快淬+晶化处理的方法制备了不同Dy含量的(Nd,Dy)(Fe,Co,Nb,Ga)B/α-Fe纳米复合材料,用差动(扫描)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透镜电镜(TEM)等研究了样品的晶化过程及微结构,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硬磁性相的晶化温度随Dy含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在最佳热处理条件下,矫顽力随Dy含量的增加首先有较大的提高,在Dy含量x>0.8以后增
用熔体快淬和晶化处理的方法制备了Nd(FeGaCoNb)B/α-Fe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晶化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材料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dFeGaCoNbB纳米复合材料的磁性能随热处理条件而变化,低温长时间和高温短时间热处理样品的磁性能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