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坡长与土壤侵蚀关系的137 Cs法研究

来源 :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坡长坡面土壤剖面137 Cs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坡面土壤侵蚀与沉积的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坡面土壤侵蚀强度自坡上部到坡下部呈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长坡坡面的波动性更为显著。在全坡面水流汇集过程中,侵蚀产沙强度先增后减,随流程的增加,其净泥沙流失强度符合二项式分布特征。
其他文献
目的: 将MRI与PET图像融合在一起,可以了解颅脑组织的综合信息并进行准确诊断。方法:首先对经过预处理的MRI与PET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再对分解子图像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的融合处理,最后进行小波重构得到融合图像。结果:本文方法所得到的融合图像与源图像信息差异小,保持光谱特性能力强。结论:本文提出的结合小波与支持向量机理论的图像融合新算法,适用于MRI与PET图像的融合处理,融合效果较好。
相比较于二维人脸识别,三维人脸识别克服了光照、姿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的提高了识别的准确率,但表情变化仍然影响三维人脸识别的准确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在人脸曲面上分割出可以描述人脸特征且基本不受表情变化影响的特征曲线、区域;对曲线、区域的数据进行重新采样,保证数据量度的统一性;对重新采样后的曲线、区域进行匹配识别,以克服表情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
本文针对宿主彩色图像。提出了一种在DCT域嵌入特征水印信息的盲水印。在宿主图像的YCbCr空间中,对Y分量进行分块DCT变换,原始二值水印图像经m序列置乱加密后,根据水印序列来调整每一块中25个DCT变换系数整数部分的奇偶性。提取水印时不需要原始图像参与。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好的不可见性并对涂改,剪切,JEPG压缩和噪声等一序列攻击都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目的:提高超声图像质量,从而提高诊断率。方法:通过调节超声诊断仪器参数达到降躁及增强图像品质。结果:提高超声图像的质量,促进医疗诊断水平的进步。结论:实际应用中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提高超声图像质量。方法:直方图均衡化。结果:多普勒图像增强。结论:直方图均衡化图像增强算法应用该算法对多普勒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西部、东部、南部、西南部、中部不同石漠化程度区域的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探讨了贵州不同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区域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素以及物理性质变异特征,建立了不同地区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养分指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建立了贵州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氮、磷、钾素分级指标。从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到极强度石漠化土壤有机质指标分别为>100.00 g·
本文基于小流域实体模型降雨研究存在的盲区缺陷,在实体模型试验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矢量化软件和色斑法相结合,分析了模型人工降雨雨强率定、雨滴取样、雨滴大小组成分布、降雨能量等降雨特性参数,得出不同喷头组合、不同水头压力条件下,模型雨强在0.114~1.33 mm/min之间各场降雨雨滴中数直径为1.122 7~2.139 4 mm,模型总动能为188.74~3 980.03 J/mm。上述结果为实体
针对现有坡面水沙运移研究方法的不足,突破采用小区观测资料,或者是小流域水文资料的局限。利用小流域高程数据结合CAD软件,对小流域模型坡面和沟道进行探索性的划分。由于以往在室内通过小流域研究坡沟关系,多只考虑几何相似,为便于和以往研究进行对比,本研究先考虑几何相似,在只考虑几何相似的条件下在小流域坡面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得出该试验小流域坡面降雨产流产沙规律,再考虑运动与动力相似,对得出的小流域模型坡面
本研究以GIS为平台,结合第二次遥感调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数据库.对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坡度与坡向特征分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力侵蚀是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各种强度水力侵蚀的面积比重,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左右存在一个侵蚀临界坡度,临界坡度值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坡向特征呈现双峰现象,其中东北与西南坡向是大理河流域的优势坡向,强度以上水力侵蚀在东北坡向
本文利用REE-INAA方法,采取沿坡面垂直分层布设的新型实验布设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形态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实验结果如下:降雨初期坡面主要发生面蚀,但细沟出现后,坡面侵蚀将加快、加剧,细沟侵蚀深度也迅速增加。坡面侵蚀中面蚀量约占总侵蚀量的30%左右,细沟侵蚀量占70%左右。单位深度范围内最上层土壤侵蚀量最大,向下依次递减。依据面蚀贡献率和细沟侵蚀贡献率随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