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混合激光器对纳米量级颗粒粒径的测量

来源 :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n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一种利用自混合效应激光器测量纳米量级颗粒粒径的实验方法.采用中性波长为632.8nm的He-Ne激光器作为光源,其输出功率为35mW.采用一根单模光纤作为光纤探针来传输探测光.溶液中的悬浮颗粒将探测光散射后,散射光通过同一根光纤重新注入激光器.实验中采用颗粒粒径介于100到400nm直接的聚苯乙烯小球作为测试样本.通过对散射光的功率谱的分析,可以计算出溶液中小球的粒径大小.实验的结果与理论吻合的较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利用光纤探针来进行后向散射光实验可以完成高浓度溶液中粒径测测量,而避免多次散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在传统后向散射光实验中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同时实验采用的全光纤光路还具有低成本,不容易损坏和便于连接和远距离传输等优点.
其他文献
会议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当今最为显著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将成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途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具潜力的方式之一。南化集团研究院围绕二氧化碳捕集开发了低分压(烟气等)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催化热钾碱法脱碳工艺技术、多胺法脱碳技术、NCMA法脱碳新技术、NHD等物理吸收法等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在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炼化、油气开采加工、新能源等领域
会议
本文针对一种新型Ir(Ⅲ)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吸收光谱、稳态激发光谱、稳态发射光谱、发光寿命以及量子效率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Ir(Ⅲ)金属有机配合物在220nm-450nm波长范围内存在较强吸收,最佳激发波长位于381nm附近,稳态发射峰位于500nm-750nm波段内.利用Gaussian多峰拟合对发射峰进行分析,可以近似拟合出三个峰值,分别位于579nm、620nm和647n
会议
应用SP--2558多功能光谱测量系统,对3种品牌7个种类的食用油在波长200nm-800nm的光激励下的荧光光谱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油在波长300nm-400nm的紫外光激励下能产生较强的荧光,在400nm-700nm的范围内有2个荧光峰,其峰值波长分别为485nm和672nm左右,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食用油的荧光光谱特征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溶入食盐、砂糖和味精等调味物的
Since the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partial coherence can be regarded as a purely coherent one composed by a stronger zero-order beam and weaker diffracted beams relative to the real beams,reasonably sa
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基于十字形单元结构的低损耗紫光波段负折射率材料.该结构通过相邻单元的横向耦合导致电共振和磁共振,实现了负值的等效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从而在紫光波段(700THz附近)产生低损耗的负折射率,并在698THz(430nm)处得到较高的品质因子FOM=2.36.通过改变结构的几何尺寸,可以有效的调控材料的有效磁导率,负折射率,品质因子等参数.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分别调整单元间距gx和单元
纳米材料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其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存在大量的表面态。这些局域态必将对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表面态如何影响纳米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质。本研究利用胶体化学方法来制备Ⅱ-Ⅵ族半导体纳米材料,进行了如下三方面样品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1)在胶体纳米材料表面附着了大量的有机配体分子。这些有机配体不仅保护纳米颗粒的表面,而且对表面态产生影响。通过逐渐剥离这些有机配体,可人为改变纳
基于窗口遗传算法(WGAPLS)波段筛选方法,建立了人体血清荧光发射光谱信号为自变量,血糖浓度为因变量的基于样条函数变换的非线性偏最小二乘回归(NLPLSR)模型.研究表明,用WGAPLS方法确定的波段组合所建立的模型相比于窗口法在稳健性和预测能力上有明显的提升,体现了这种方法在光谱建模过程中强大的波段筛选能力.激发波长为220nm的血清荧光发射光谱在637nm-648nm,704nm-714nm
荧光检测是医学诊断和生物技术中广为应用的分析测试技术,但是对于痕量分析或弱荧光分子体系,荧光检测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近年来,表面增强荧光技术逐渐兴起.当荧光分子分布于金或银等金属纳米结构或其溶胶附近时,其荧光强度较之自由态荧光强度显著增加.这为进一步提高荧光检测的检测限和灵敏度提供了新的可能,从而使表面增强荧光技术有潜力成为继表面增强拉曼技术之后,应用于表面科学研究、超灵敏生物检测的又一个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