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汗、排汗、速干织物用功能性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设计

来源 :第8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o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纤维优点诸多,也有不足。作为服用纤维尤以吸湿、可染、抗起球、抗静电等性能不良需待改进,因而合成纤维的功能化课题倍受瞩目。服用纤维的功能性,最终是反映在由纤维构成的集合体上,纤维集合体的改性通常可以在四个层面上实施:即(1)纤维制备用聚合物的改性;(2)单纤维的改性;(3)纱线及织造阶段的改性;(4)染整加工阶段的改性。本文试图尝试着从方法论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以几种新型的功能性纤维的改性思路和实施方法为实例加以阐述。即依据最终织物所需要的性能来设计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而提出制备该纤维所用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
其他文献
采用轴向送粉等离子喷涂系统喷涂纳米氧化铝涂层,应用SRV振动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涂层的摩擦系数及体积磨损。通过光学金相、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对涂层的形貌及组织结构进行实验研究。与普通氧化铝涂层相比,纳米氧化铝涂层硬度、结合强度及耐磨性能明显提高。
使用涂盐热腐蚀的方法对几种高速电弧喷涂(HVAS)FeAl复合涂层进行了腐蚀特性的研究,并用SEM、TEM、X-Ray等手段观察分析了涂层的组织与性能、腐蚀表面和截面的形貌与成分。结果表明:涂层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和较高的力学性能;通过分析计算,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Fe-Al涂层的腐蚀呈现抛物线的腐蚀动力学曲线,而20g则是线形变化;温度升高,涂层腐蚀率增加较缓慢;涂层腐蚀表面生成了氧化物和硫化物,
某发黑涂料中含有苯系物,为适应环保要求,新研制的配方以酯类物替代原配方中的苯,但酯性能较活泼,有可能与配方中的树脂、聚酰胺等发生反应,或者自身分解,从而影响涂料的成膜性。本文通过使用红外光谱法测试分析了无溶剂、苯系化合物和酯类物作为溶剂的试样,结果表明:酯类物溶剂未参与化学反应,新发黑层固化膜与原膜化学成分一致,涂料储存性好,涂料固化膜老化性能、耐腐蚀性能与原涂料膜一致。
为实现自动化纳米复合电刷镀过程中镀层厚度的实时监控,利用Labview软件平台,基于法拉第电解定律和涡流效应,研发了纳米复合电刷镀镀层厚度虚拟监控系统,并对纳米复合电刷镀过程中纳米复合刷镀层厚度进行了监控实验。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可以较精确地检测自动化纳米复合电刷层的厚度,实现镀层的实时监控,且基于涡流效应监控方法的测量精度优于基于法拉第电解定律的监控方法。这为自动化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再制造生产零
为研究纳米ZrO2颗粒对镍基纳米Al2O3复合刷镀层(n-Al2O3/Ni)高温性能的影响,本文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n-Al2O3/Ni复合刷镀层和含ZrO2和Al2O3两种纳米颗粒的镍基复合刷镀层(n-(ZrO2-Al2O3)/Ni),对比评价了两者在400℃时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400℃时,n-(ZrO2-Al2O3)/Ni的摩擦系数为0.28,略高于n-Al2O3/Ni(0.26),其
利用线性离子束沉积技术在单晶硅衬底表面制备类金刚石(DLC)薄膜,采用波长为1070 nm的连续光纤激光器扫描DLC薄膜,研究了激光功率密度和薄膜成分对薄膜刻蚀工艺的影响,表征了激光刻蚀区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截面轮廓。结果表明,在薄膜的激光毛化工艺中存在激光损伤阈值和刻蚀阈值,当激光能量在激光损伤阈值和刻蚀阈值之间时,DLC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下降,密度变小;当激光能量大于刻蚀阈值时才能完成DLC薄膜的
7A52铝合金是中强可焊铝合金,利用BJ380A焊丝和水蒸气等离子弧技术对其进行焊接,对焊缝裂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l2Cu、AlSiCu 等脆性相在焊缝晶界的集聚是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焊缝在凝固过程中由于体积形变引起的拉伸应力是焊缝热裂产生的动力;氢气孔存在区域也是焊缝中的薄弱环节。
本文分别对激光预处理基体的和未处理的镀铬层试样进行热循环试验,统计了面均裂纹条数和面均裂纹长度(裂纹总长度/分布面积)与热循环次数的关系,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激光预处理基体可有效地降低铬层的面均裂纹条数及面均裂纹长度;面均裂纹长度值增长到某一值时增幅明显减小,该值即主裂纹形成时的值。
阐述了净(近)型(性)热喷涂加工技术的概念及其在当代绿色制造业(GM)中的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该加工技术的系统工程框架,结合一些实际工程应用实例说明了利用该项技术在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精(近)型(性)热喷涂加工技术的完善有利于推动热喷涂再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阐述表面强化改性工艺技术内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表面强化改性工艺技术的现状与差距,结合航空工业上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表面强化改性工艺技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应用需求所提供的良好发展机遇,提出了高能/复合表面强化的新发展思路,并建议适时建立航空工业的表面强化改性工艺平台与技术体系,以推动航空构件的制造体系发生从"成形制造"到"表面完整性抗疲劳制造"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