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到建筑师:中国建筑创作主体的现代化转变

来源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yub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西方近代建筑行业分工历程为参照系,分别讨论了中国传统工匠的转变,中国工程师的"转行",及中国职业建筑师地位的确立三个方面.得出结论:在近代中国,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活动逐渐同营造厂区别开来,但与工程师的分工还很有限.不但表现在实际操作上,还在观念上,无论官方还是民众,原有传统建筑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法。并针对各种校正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着重分析了工作于平均电流模式下的升压型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并提供了完整的设计方案。实验表明应用该方案设计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可以稳定的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9以上,并将总谐波失真降至10%以下。最后给出了实验的数据及部分波形。
本文回顾了网络家电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构建信息家电网络的必要条件,着重对WebChip芯片的应用作以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PS2000实现网络冰箱系统模型设计方案。
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商埠,兴建了大量的商业建筑.本文结合实例,从发展阶段、社会背景、建筑状况以及景观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了哈尔滨近代商业建筑的历史特征,提出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本文回顾开平华侨旅居海外的历史,简述开平碉楼的兴起、历史作用以及类别划分:结合实例具体分析碉楼楼顶的建筑和装饰艺术;提出开展碉楼建筑的保护是为了进一步开展对碉楼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本文以泉州骑楼与上海石库门为研究对象,指出这两种乡土建筑在平面布局、立面构成中存在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试图从外来文化影响、地方气候条件和文化心理及生活形态等各方面来探究这两种代表着各自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其存在相似和相异之处的原因所在.
本文试图探索"嘉庚风格"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寻求"嘉庚风格"的演变轨迹;"嘉庚风格"的建筑经历了"南洋时期"、"乡土化时期"、"民族形式时期"三个阶段,是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产物;"嘉庚风格"是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风格的起点而非终点,也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端而非终结.
本文在对开平碉楼研究的基础上,从改造再利用的策略、改造再利用的手段两个方面论述了碉楼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本文通过对开平碉楼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勘查,探讨对其来自人为的和自然的两个方面的影响,从中寻求修复的历史依据,提出修复的基本原则.
本文通过追寻上海美侨社团过去黄金时代兴建起来的美侨社团建筑来反映近代上海美国侨民及其活动对近代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乃于娱乐生活等诸方面曾产生过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见证城市发展脉络的历史片断在新的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历史建筑予以保留的标准及保留的形式.认为保留不是惟一的目的,延续历史片断的内涵才是精髓所在.阐述了延续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拓展思考的角度与方式.